熱門:

2021年9月14日

歐陽檉 劉欣彤 文化論政

香港流行音樂新天地

文化既日常,也非常,文化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正因如此,即使無價的文物古蹟可以被戰爭和炮火摧毀,但其他有機的非物質文化形式,往往能經歷各種歷史困境,流傳下來。音樂這種形式,至為微妙。論旋律節奏、它是世界語言;但論其他內容細節,如歌詞、風格和曲式的創新等,卻又往往反映特定族群,一時一地的背景和身世。

自從2020年中開始,香港踏入非治也非亂的波譎雲詭時勢。此時此刻,我們或許正是時候點算一下香港人在唱什麼歌,聽什麼歌。流行音樂在大環境種種壓抑下,如何為這個城市寫下歷史?

禮崩而樂不壞

2021年1月,填詞人小克有感而發,發起《樂壇已死》製作計劃,由吳林峰作曲,並邀請王雙駿為此歌編曲及監製,「樂壇已死大合唱團」就在疫情仍然猖獗之際成立。由創作到出品,只用了不夠一個月時間。MTV的結尾告訴了大家兩個數字:2020年香港樂壇在數碼平台上發布了855首單曲和1339首專輯歌曲。在熾熱的暑假,香港組合MIRROR一首Ignited又「焫着」港人心中對香港偶像的期盼,近日成員的蹤影衝出香港,在外地嶄露頭角。林家謙最新作品《難道喜歡處女座》,擺脫情歌主調,令港人都想為自己星座「平反」。表演場地的限制愈來愈多,未減港人對音樂的熱情,而且近年音樂創作的確愈趨多元。

哪怕學步邯鄲

過往有香港流行唱片工業的守門員(gatekeepers)批評香港聽眾口味狹窄,以為其製作的保守商業取向辯護。回想數年前,廣東歌似乎有可能被韓流所淹沒,甚至國慶回歸都見韓國偶像團體的身影;以往大台影響力大,好一段時間香港彷彿從來只有情歌,獨立音樂人想派台,主流音樂人想玩另類,似乎未能真正挑戰文化工業的霸權(hegemony)。

然而過去二十多年來,隨着香港人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累積效果開始出現。聽眾已經對千篇一律的情歌失去興趣,對不同音樂類型的接受程度提高。「鏡粉」不只聽電子音樂,都會聽抒情慢歌;聽慣K-pop/J-pop的,亦不會錯失另類(Alternative)音樂。

林家謙由幕後走到幕前,創作風格不設一限。被稱為「騎呢小清新」Serrini充分利用了大學校園的土壤,邊寫博士論文邊做唱作歌手,嘗試走出一般廣東歌等於慢歌/情歌的框架,挑戰粵語九聲在不同曲風、配樂的可能。耳目一新的音樂,再次引起大眾對香港流行音樂的興趣。

隨着RubberBand轉向獨立樂團,主音6號時不時都會利用Spotify分享自己聽的拉丁音樂歌單,和「Canto-Jazz」「嘻嘻哈哈」等集合多位本地音樂人的非主流的音樂歌單,鞏固香港聽眾走向雜食(cultural omnivore)的方向。

廣東歌望成顯學

「廣東歌」的確可以是一個大熔爐,抽取了各個流派的養分「在地化」的成果。岑寧兒《風的形狀》是流行樂,給外國人一聽恐怕會分到acoustics;Rubberband《百毒不侵》的確有着rocker的元素,但直接放入搖滾樂入面你會覺得又不是純Metal……無論八、九十年代年翻唱日文歌,到今日K-pop元素大行其道,廣東歌都有辦法吸納轉化。

香港有自學成材的本土才子,也有外國專修流行音樂、爵士樂,吸收當地養分再回流的精英。剛在台灣金曲獎獲得「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的Hirsk(農尚青),其作品靈感就是來自香港鬧市喧嘩的噪音。他說曾經遇過一個迷上廣東歌的美國博客,說廣東歌有種「迪士尼感」,「可能因編曲好多時有弦樂、琴、結他」,「也牽涉流行曲背後的功能和市場」。他在得獎後訪問中提到,一方面他覺得今天是個「愈不理其他人,別人就愈覺得你有趣」的年代,另一方面他又渴望溝通,希望他的音樂人人都能聽懂一二。這與作曲原理如出一轍,都在控制熟悉度(familiarity)與陌生化(defamiliarize)的界線。

除了黃霑的博士論文成為最受歡迎的下載外,翻查港大論文庫中,在2012年也有哲學碩士論文詳細研究廣東歌歌詞聲韻與樂理【註】。Serrini的出現亦代表又一位博士級流行歌手的誕生,這一切都是在某程度上所謂「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下開花結果的。廣東歌的深度評論和研究,也許現在正方興未艾。無論香港人如何聚散,廣東歌作為文化和研究,亦可以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現在是廣東歌的收成期,但也是持續播種期,落地的麥子不死。

歐陽檉為大學講師、劉欣彤為在職碩士學生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註:Chow, M. [周敏盈]. (2012). Singing the right tones of the words : the principles and poetics of tone-melody mapping in Cantopop. (Thesi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SAR.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5353/th_b4807993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