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23日

黃健明

人與科技的競賽

疫情在短短數月間重創世界,肺炎傳染性高,需要大規模的社區隔離措施,為生產活動帶來重大挑戰。不過同一時間,這場疫情亦提醒了社會科技及機械化生產可能在提高生產力以外,還有一個「毋懼疫情」的好處。

機械人冒起

近年應用於生產的機械人科技持續發展,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資料,全球應用在工業上的機械人於2018年已經超過200萬部,較5年前差不多增加一倍,其中以汽車工業和電子晶片產業最為積極採用。同一時間機械人的銷售仍在增速,銷售數量在2018年達到40萬部;根據這個趨勢,5年後工業機械人的存量就會再翻一番。

機械人科技在日本、美國、德國等已發展國家起步較早,但是近年中國在政策大力推動下正在急起直追,單在2018年的銷售中便有大約三成五是來自中國的訂單,而中國的機械人總量亦已在2016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然而,相對於龐大的勞動力,中國在製造業每一萬人只有約140個機械人,雖然高於世界平均密度,但是仍然落後於歐美日本。

曾於中文大學而現於史丹福的李宏彬跟幾位學者,曾經對於中國企業使用機械人科技的情況做過一個初步的調查【註1】。不出所料,面對工資高漲、勞工流失嚴重和生產工序刻板的企業,較為樂意採用自動化科技。或許有點意外的是,即使政府政策大力提倡採用機械人科技,但是國有企業事實上較少採用相關科技,似乎市場競爭仍然是改進效率更重要動力。

勞工的噩夢?

上述研究也有提出一個觀察,就是中國勞工對於機械化生產帶來的就業威脅似乎感到較少的憂慮,大概是研究之時中國經濟仍較正面,在工資向上和勞工流動性高的背景下,機械人的影響較難察覺所致。

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人類對於被機械取代仍是有種揮之不去的恐懼。早在初次工業革命時,這種恐懼已經引起各種憂慮和躁動【註2】,雖有誇大之嫌,但是英國在十九世紀的盧德運動(Luddite)和斯溫暴動(Swing riots)始終都跟這種恐懼脫不了關係。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主要是動力上的突破,在取代人類工作時存在很大限制。到了最新一輪的科技突破,卻在於網絡發展帶來的大數據以及數據分析加上機器學習聚合而成的人工智能,因此帶來的自動化或機械化的程度必然更深更廣,正當哪些職業會在未來消失成為近年熱門議題之時,這次科技對於勞工市場的衝擊,又是否只像工業革命一樣「有驚無險」。

麻省理工的艾塞默魯教授(Daron Acemoglu)跟他的學生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在科技對於勞工市場方面的影響有頗多的研究。科技應用其實可以透過不同渠道影響勞工市場,一方面科技無可避免取代某些工種帶來失業,但是新科技的應用也往往需要新的專才輔助,從而衍生新的工種。

另外,科技提升生產力也能帶動產業而間接增加勞工需求,而這種生產力的變化也可能為經濟結構帶來調整,要是經濟活動因而向勞工更為密集的產業過渡,同樣也會帶動勞工需求。十九世紀後期,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為了解決這些複雜的渠道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機會。無可避免,收割機等器材取代了大量原來的人力,但是同樣帶來了不少有關農業器械製造和維修的新工種。同一時間,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容許工業持續擴張,由於工業生產較農業生產更為勞工密集,因此這種經濟轉型也推動了勞工需求。

教育開啟新工種

他們在其中一篇研究中,曾經檢視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勞工收入變化以及科技在其中的角色【註3】。二次大戰後的40年間,美國勞工年均收入增長大約2.5%,但是在最近的30年間急速放緩至1.3%,當中生產力增長放緩是其中重要因素,可能反映最新一輪的科技突破仍較早期的創新遜色。

不過,科技在最近30年沒法創造足夠的新工種抵消被其替代的工種,亦起着關鍵作用。其中一個解釋是,並非最新一輪的科技創新無法創造新的工種,而是現有人力資源仍未具備新工種的所需技能,因而令到相關工種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大受限制。

觀乎近年招聘廣告中滿是數據分析職位、編程成為愈來愈多職位的要求,但是相關技能卻是近年才開始在課程中較為普及教授,這種解釋似乎不無道理。由此可見,假如科技帶來的工種流失不可亦不應避免,減低勞工市場所受衝擊的重點,其實是在教育。

黃健明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講師

註1: Cheng, H., Jia, R., Li, D., & Li, H. (2019). The rise of robots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2), 71-88.

註2: Mokyr, J., Vickers, C., & Ziebarth, N. L. (2015).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ical anxiety and the futur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is time differ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3), 31-50.

註3: Acemoglu, D., & Restrepo, P.(2019). Automation and new tasks: 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 labo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2), 3-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