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7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閑話有前世今生沒未來的握手

一、

「武肺」成過去之後,國際秩序以至生活習慣,肯定都有巨變,一句話,世事不論大小,要恢復此前的「常態」,已不可能;不過,在「武肺」仍然為禍世界且其源頭究竟來自武漢國家生物實驗室或野生動物市場未有定論之際,一項起碼流行了三、四千年的禮儀,已注定會被取代。這種禮儀,便是人人優為之的握手。

四月十三日,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主任科奇(A. Fauci)在白宮會見記者,介紹美國「武肺疫情最新發展」之餘,強調指出:「老實說,我不認為我們應該再以握手為禮」。正式宣布握手將成「人類文化遺產」!不過,不能握手是不周延的說法,因為如果經過醫家認可的洗手過程,清除了寄生於手掌中手背上的污穢物,握手並無問題;當然,問題在於根本不可能在握手前以醫家認可的方法洗手,因此,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好棄之哉。

關於洗手去菌除毒的重要性,醫學的解釋,外行人如筆者似懂非懂,但看「洗手救百病」的史實,一件小事便足顯洗手之重要,令人不得不照洗如儀。據匈牙利醫師森默維斯(I. P. Semmelweis)在一八六一年出版的醫書《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所說,他於一八四六年在維也納產科醫院工作,發現第一產房孕婦因產褥熱(Puerperal infection)致死的比率達百分之十,第二產房的只有百分之三。森默維斯頗以為奇,細心觀察後,發覺第一產房的醫師接生前沒有洗手,第二產房的醫師則有在動手前先洗手的習慣。經過一番科學驗證,他確認產婦死亡率高下與醫師接生前有否洗手有直接關係;這種發現獲院方認同,同年頒發一道嚴格指示,要求接生前醫護人員一定得洗手。孕婦的死亡率自此直線下降!

洗手之重要,於茲可見;這樣重要的事,「有關當局」不會不插上一手,近來本港醫護人員天天在電視上示範正確洗手的方法,所據便是「世衞」的文宣「如何搓手洗手?」(How to Hand Rub [Wash]?)。眾目所見,洗手搓手頗不簡單(如「洗手七步驟」),且頗耗時間(本報專欄作者陳頌紅聽從「世衞」的指示,每次洗手時間為「唱二次生日歌」這麼久),那意味人們握手前沒時間洗手即不易有醫家認可的無菌手,握手這種見面禮遂成高危動作,只好割禮取消。

二、

國人發明萬千物事,「握手」肯定不在其中。據去年獲選為「美國最佳醫院」梅奧診所(Mayo Clinic,一八六四年由英國移民威廉.梅奧醫師創立)的傳染病主診醫師浦蘭德(G. Poland)的說法,古埃及古希臘,人們已以握手為互相問好的見面禮,人類以之表示親和、友愛、信諾和祝賀,是很自然的肢體反應,以近人的靈長動物如猩猩,與如今新界可見的猴子,都有以手觸撫對方以示友善與愛意的「習慣」。換句話說,人類見面時握手為禮,可說是生物「演化」的結果;加上這樣做有示對方自己手上無武器即不懷敵意,而用右手相握還有不會拔刀拔劍的含意(刀鞘劍鞘均繫於左腰),如此這般,握手遂成為和平友善的象徵——世界和平是人類的共同願景,握手全球大流行,順理成章之事。

筆者未見有關「文獻」,只知令人一般以為握手這種源自歐洲的禮節,在二十世紀初由曾流亡海外的「番書仔」孫中山先生引進;一九○五年,「國父」在日本創立同盟會,便有入盟者應以「握手為暗號」的規定;辛亥革命(一九一一至一二年)期間,已在革命同志之間流行。辛亥成功,廢除一切舊社會陋習,跪拜過於封建、拱手作揖有「肢體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不夠親切,崇尚自由平等象徵友善親和的握手禮,遂大行其道。

我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臥坐,都有一套「古已有之」的規矩。有說「人」便是由拱手演化而成的象形字,姑勿論此說真偽正誤,肯定可知的是,未有文字前已有拱手之禮,不然何來「象形」。如今我們見先賢的畫像,不論老子、孔子、孟子和莊子,無一不是行拱手禮,「揖禮行於天下」之說,其來有自。這種在我國行之數千年的見面禮,現今看來,更具現實意義,因為拱手作揖,雙方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了身體接觸(擁抱、吻頰或握手),排除傳播病毒病菌的風險;筆者當然不認為古人已有「防疫」的意識(若有便不會隨地吐痰),惟此舉的確有大師海耶克所說的「意外(非預期)效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在疫情已稍為和緩的現在,北京若全球推行「拱手為禮」,最佳莫如由近日經常上電視的駐美、英大使示範,由於符合「防疫」之意,因此不難為世人接受。這種「軟實力」的展示,遠勝缺乏底氣、「火力」不足的「戰狼外交」!

把Handshake譯為握手,雖已約定俗成,卻令「好思辯」者不以為然。「握手」最初行於公元前的埃及和希臘,從「出土文物」可見,不過,那顯然是Gripping Hand(扣手?)或Holding Hand(牽﹝拖﹞手),以「古時候」布匹是稀有昂貴的商品,寬袍大袖並不流行,因此人們無須震手(Hand Shaking)以示袖中沒有暗藏刁首之類的凶器暗器,當年流行的因此只是牢牢掌握對手之手的扣手或牽手,後來成震,有其必要,但工業革命後便屬多餘,只是人們仍「手震」,而且大力地震以示袖中無一物的誠意。這種禮儀,已被西化者無條件接受,但把「震手」譯為「握手」便「怪怪地」!同樣令筆者覺得有問題的是,英譯希臘文Dexiosis為Handshaking,未知確否,以「出土文物」所見,希臘人多赤臂,扣手拖手的可能性,較震手大。

三、

眾所周知,握手早已不限於見面禮,告別和成交雖有出之以簽約或在未有文字前的擁抱和親頰,但更常見的是握手,英國成語如to bury the hatchet(或Tomahawk,土著用的小斧)、to shake hands in farewell及to give one's hand on a bargain,依次可套入中文成語「握手言歡」、「握手告別」和「握手成交」。握手為用之大之廣,概可想見。

由於握手是見客會友的禮儀,因此,那些必須天天拋頭露臉的公眾人物特別是政客,便成為握手大行家。據說美國老羅斯福總統一九○七年一月一日在白宮的元旦茶話會上,一共握手八千五百一十次;而握手次數最多的紀錄保持者為威爾斯人杜遜(L. Dawson),一九六三年某日,在十個半小時內,他無休止地握了一萬二千五百隻手;至於握(扣)手不放的紀錄,則於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二名美國人創下,他們右手互扣的時間長達十五小時三十分四十五秒,「有趣」的是,他們飲食上廁雙手均不得須臾離,錄映機全日無休「跟進」,他們真的做到大便小解同步,異人也。

握手如此流行和重要,學者當然會插上一手,研究行為的學者窮經皓首,作了一些有趣卻不一定精確的統計,如「正常人」一生平均握手一萬五千次、百分之三十八受訪者說最尷尬的事莫如握着一隻有汗汁的手,而最適的握手時間為二秒(特朗普初會日相安倍震手長達十九秒,成為花邊大新聞)……。握手——兩掌相握——的時間雖不求長,但所用力度、眼神有否接觸對方以至是否有笑容等,同樣重要,那即是說,握手即使只有二三秒,只要雙方的其他肢體語言展現誠意,溝通便成功有望。為了提高「握手成功率」,英國蘭開夏郡的Edge Hill大學心理學教授米蒂(G. Beattie)寫下一條傳誦人口的「完美握手方程式」(Perfect handshake〔PH〕equation*)。不論目的何在,照足此程式伸出你的手,必有所得。

也許「完美握手」不易為,也許其掌汗太盛或對他人的掌汗太敏感又或者其手掌神經發炎、指骨斷折,海灣小國也門的獨夫總統沙雷(Abdullah Saleh, 1990-2012年在位;他最出名的「政績」是任內平均每年中飽二十億美元),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任內後期他迎賓送客均不與客人握手,由一副官代勞,沙雷只在旁點首微笑,真是一絕!

 

 

e=眼神接觸(eye contact),ve=寒暄(verbal greeting),d=杜尚式微笑(Duchenne Smile. D為法國心理學家,他認為微笑是否出自真心,可從嘴角是否上揚、眼角魚尾紋是否出現等見之——若不見便屬皮笑肉不笑),

cg=緊扣對方之手(competence of grip),dr=不帶汗汁之手(dryness of hand),p=手的位置(position to hand),vi=展示熱情(represents vigor),

t=注意手的濕度(denotes hand temperature),

te=注意手的質地(不能太粗,texture of the hand),

c=鎮定(別慌張要control),

du=拿捏震手的時間(duration of the shake)。

筆者認為此程式遲早可獲「失禮諾貝爾獎」!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