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品格教育與政治

數天前聽到一個有關英國品格教育的學術報告,講者是英國倫敦教育研究院(筆者母校之一,現已併入UCL)的哲學教授Judith Sussia教授。講者介紹了英國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重點是要學生養成一些「代表英國根本價值」的「品德」(virtue),稱為「knighty virtues」(崇高品德)。

講者的觀察,這樣的品格教育:

第一、集中在個人的修養,而沒有涉及個人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

第二、用中性的眼光看這些品德,而沒有估計這些品德背後的社會政治含義;

第三、用正面的態勢討論這些品德,而沒有讓學生帶上批判的裝備。(以上為筆者的歸納)

基本品格 在於修身

講者因此認為,這樣的品格教育,沒有了「民主公民教育」(Democratic Citizenship)的內涵。把民主看成是既定的共識,是技術性的步驟,因此排除了異見、質疑、選擇(alternatives)的空間。認為是以私人的追求,來置換對公共財(public good)的憂慮。

講者又說,贊成推動此項品格教育的,則認為現在是「後意識形態」(post-ideological)或者「後烏托邦」(post-utopian)時代。認為現在的教育「被政治化了」,應該讓學生學會避免負面的情感,例如憤怒、嫉妒、……

講者擔心,如此推廣的品格教育,會使學生失去客觀觀察社會的能力,失去了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動機,因此會對於社會政治現狀麻木不仁。以上 可以引發非常有意思的討論。

第一、什麼叫品格教育?品格教育,並不是一個有共識定義的概念。許多地方都會用這個名詞,但是表達的內容也許不太一樣。美國克林頓時期也提倡過character education。南韓近年也推行品格教育。一般來說,品格教育是希望學生養成健康的品格。

何謂品格?2016年7月發表的「教育2.1」倡議文件,裏面把人的素質分為三個範疇:學養(知識與技能)、素養(人際與自我的處理)、價值觀(是非標準)。經過許多場合的講演與互動,筆者又在素養與價值之間,加了一個「品質」。

除了學養之外,其他三樣就分別是:素質 ── 群體合作、自省自理、跨越文化、靈活應變……品質 ── 敢於創新、勇於承擔、不避風險、堅持原則……價值 ── 關愛捨予、公義和平、求同存異、平等公正、熱愛自然、珍惜生命…… 等等。這三樣都可以作為品格教育的範圍。

上述Sussia教授所涉及的,其實包含品德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雖則這三者都沒有共識的定義。筆者一直以為,品格教育主要是學生個人的「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屬於「修身」的範疇。

毋須暴力 百害無利

學生如何對待現存制度,那大概可以說是公民教育的範疇,是學生如何成為一名對社會對國家有積極貢獻的人;當然也包括洞察社會和制度現存的種種利弊。

至於學生能否具備批判能力,否定社會上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那恐怕就屬於政治立場、取態的範疇,也可以說是屬於政治教育。三者的目的、內容、方法都可以很不一樣。

第二、品格教育的層次。有些品格,幾乎是絕對的。例如「不要貪婪」(筆者還找不出一個正面的詞,有曰「知足」,不能達意)。這是一切防止貪污、賄賂最根本的品格,也不算什麼崇高的美德,是人人都應該有的,可以說是品格教育很起碼的內容。

也有一些品格,例如誠實,就不完全一樣。人就是要誠實!對於學生來說,這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然而,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生活中,在某種情況下,撒謊是不可避免的,所謂white lie。但是,假如我們一開始就說,「撒謊,有時候是必要的」,那就是否定了誠實是基本品質,把特殊情況當成是通常情景;幼小的學生,就會到處找藉口,說明自己撒謊是必要的。又或者說:「對着敵人,就是不能說實話。」也是會引起整個校園都充滿謊言,因為「敵人」的界定,是浮動的。

Sussia在討論中提到「暴力」。在正常的社會中,暴力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但是因為社會上天天有暴力事件出現── 恐襲、兇殺、群毆、欺凌、家暴…… ── 在品格教育中就難免要討論。

Sussia贊成可以在學生當中討論。筆者也同意。但是在討論當中,教師難免要有一個立場,那就是假設「暴力」基本上是錯的,是愚蠢的。然後才有討論的餘地。不然,很容易出現「正義暴力」的好戰思想,和「以暴易暴」的藉口。

不過,對於「暴力」,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看法。看過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 紀錄片的朋友,當會注意到,日本的幼兒園,是允許孩子動武的。

放下政治 開闢空間

第三、以上的討論,在今天的世界,有很現實的意義。筆者當時提出,事實上,今天有些社會的教育確是很政治化,品格教育很可能為教師開闢了一個空間(筆者當時用的詞,是refuge,避難所),離開政治的陰影,對學生作基本品格的教育。

Sussia的回應是,在一些集權國家,教育被政府控制,的確要批判現狀不容易。筆者說,那只是一種特殊的情況。

現實是各地社會普遍嚴重撕裂,教育的政治化,並不一定是因為政府。比如在美國,有關教育的話題,都難免帶有政治性;課堂裏的教師,就面臨困難,每一個話題都會發覺自己處於不同政治立場的夾縫之中。假如把品格教育處處拉進政治的框架,就無法有真正的品格教育。

比如說,品格教育內容之一,應該是「容納異見」,願意聆聽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假如處處懷着政治意識,對於不同的意見,就只有支持與反對兩種態度,談不上容忍,談不上求同存異;只有加劇撕裂。

Sussia問香港的情形如何。其實,中國的傳統教育就不限於只是技能,而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德,其實不限於西方的「道德」(morality),而包括先在世界流行的 social and ecomotional learning。群,也可以與這些重疊。但是華人社會的「德育」,是一個總體概念,而不是分割的許多單元。品格教育,因此不是靠上課、考試,而是在於課外活動,在於班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