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16日

何文堯 建築思話

下一代生活的這個星球

上周本欄闡述「低碳措施」(Mitigation-Low Carbon)和「被動性的設計」(passive design)的一些初步研判。而議題是「綠化天台須知」的環保建築專業議會所舉辦一個跨專業的講座,也於9日成功舉行,達到預期的目標。

7月12日亦參與政府舉辦的「氣候變化持份者參與論壇」,當天所見,參加的朋友非常熱烈,除了見到很多建築師朋友外,論壇中,官方代表由政務司司長帶領下,差不多大部分的局長也有出席,就連保安局局長亦坐足全場,完場後與建築師學會會長和我一起離場時,亦短暫談論了一下保安部門和氣候變化的關係。

論壇由林鄭月娥和黃錦星(恕我冒昧不尊稱司長、局長等而採用一直以來的稱呼)闡述出政府的政策方向、路線圖和時間表,再由12組不同界別的人士介紹各自的願景與行動,當中包括衣、食、運動盛事、綠色政府建築、城市排水泄洪、天文預測與節能、節約用水、城市宜居性與地方生態(植樹有方)、公共交通(特別借用中環半山行人系統)、教育、綠色金融、創新科技等各方面的專家,每一個組合在其專業和範圍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成績,當中最發人深省的是創新科技如何改變人的行為從而節能。記憶裏的小時候,行為節能,因為要家庭節省開銷,是母親大人每天在教導我們的。

誠如林鄭在總結發言中所述,這12組的介紹,能夠開放予傳媒報道,一定能夠幫助公眾更好了解政府和各個界別這個議題上的努力,但在專業角度上,這些都只是初階,坐在我身邊的形容為「小學雞」;我的看法是,確實欠缺深入一點的探討,更加未能綜合和強化12組議題之間的協同效應,例如如何結合城市宜居性與地方生態、公共交通(特別行人系統)、城市排水泄洪、天文預測與節能、綠色環保建築等在香港建立一個典範新型應對氣候變化的社區,這才是很多專業人士期待這次論壇中聽到的。雖然我明白政府面對的困難,但這仍然是刻不容緩的。

同時在這一個星期內,建築師學會氣候變化與城市和建築設計的專責小組,繼續整理建築師的建議書的工作,探討的議題有「如何推動低碳設計與營造」、「社區/區域性設定碳排放標準」,令各個社區/區域因應各自的強項去補償弱項的不足;「公」與「私」空間的碳排放政策;「區域性制冷系統」如何能夠在新和舊市區推行;「區域性的綠化地帶」能否推行?如何更好用「設計」令老弱傷殘的弱勢社群更好地受到照顧?政策和稅務又能否鼓勵低碳城市和建築的設計和研究?各個政府部門和私營企業在這方面的知識、技術、資訊和成果能不能更公開透明和有效地在一個政府統籌的平台讓人分享?

除了上述問題外,另一個具爭議性的議題是,應否繼續以「豁免地積比率」作為鼓勵環保建築設計?林鄭在「氣候變化持份者參與論壇」的總結發言中表明,強勢領導、政策上的鼓勵措施和合適的工具是環保城市和建築在香港能夠成功推行的三大元素,但我們的小組卻對今天仍然以「豁免地積比率」作為鼓勵獎賞環保建築設計的想法抱着強烈懷疑。

在過往的很多事件中,建築師一直都扮演推動者和先行者的角色,包括在城市保育、環保建築、綠化環境、維多利亞港海濱、公眾參與等,這次因應氣候變化的社會、城市和建築的應對,我們是一如以往的走在前面,不是為了私利,而是建築教育早在大學期間已經種下在每一個建築師的靈魂深處。

執筆時,筆者身在新加坡。26年前因公事來過之後,一直看着這個國家在城市、環保和建築上不斷努力和改進,心裏實在多了一份唏噓,我們的香港卻是在過去的20年一直糾纏在爭議中,城市和建築的進步,實在乏善足陳。

同時執筆的這一天,是女兒的8歲生日,我這個超齡父親,實在亦非常擔憂她長大以後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地球、一個怎樣的香港?這份憂心一天比一天沉重,我相信這也是其他父母的憂慮,但願我們現正努力還來得及。

何文堯  香港建築師學會資深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