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6日

郭位

盲目上大學:盲目教育政策下的後果

香港的中學畢業生只有約18%得以直接升入政府資助的四年制大學,此一數字與任何一個已開發的國家或地區相較,都算偏少。有人說,隨着香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未必表示中學生人數一定減少,因為還有許多影響人口的不確定因素,有待探討),此一比例正無形中上升。殊不知,雖然政府在大學裏提供相當數量的大三名額(senior positions)予二年制社區學院的畢業生,即使18%的四年制大學的入讀率再翻一倍,並不為多。

近年暑假,香港有中學畢業生因為考不上大學而自殺身亡。雖然上不了大學,當事人日後的出路有可能更寬廣,當今未上大學而成大業的中外人士實在不勝枚舉,何至於走上輕生一途?「盲目以為上大學是死亡之外的唯一出路」,只為了「上大學而上大學」,社會上忽視實質上的學習而過度看重「學位」尤其是虛幻的「名牌學位」,真是大大錯誤又害死人的論調!

不常態的專業選擇

與此類似的怪現象還包括,近年來,中學畢業生其特優者全無以理工為首選專業,這與三四十年前的香港大不相同。成績出眾的中學生,棄個人興趣與專長,以考試高低分數衡量個人出路,幾無例外的往醫、法、商科靠攏,如此不常態的選科分布在世界其他地區相當罕見。行行出狀元,且不說根據近年美國就業市場的調查,理工學科畢業生將是未來就業市場的主力,那為何擁有世界最高智商的香港人,竟然顯示出如此偏差的現象?誰又該為此偏差負責?

科學救世是通俗的講法。其實並非科學救世,技術創新才真能改變社會。科學轉變為技術,是一個過程;知識轉變為技能,同樣也需要一個過程。由於社會常宣講空泛的大道理,講多了又未必遵守,何況教育體系單方面的知識傳授,不重活用,不重研究,以至學生畢業後無法迅速為香港的大環境創新創業增值。

美國從小學起就注意培養學生實幹的動手以及邏輯分析的能力;大學重視學生「知行合一」的業界實習經驗(projects, internship),在嚴格的品質要求之下,平均僅約50%的大學生得以畢業,因此即使普通的美國大學,其畢業生含金量高,可獨當一面,上任即上手(hit and run)。

日本大學生求學時未必好好學習,就職後才靠企業專業培訓。索尼(Sony)的總裁曾經告訴我,日本企業主流的「終身僱用制」,為聘用的大學畢業生投入大量資源,嚴格培訓他們成為專職(tailored made)員工,企業並不希望大學「自以為」懂得企業界要什麼樣的人才,以免把學生導致錯誤的方向,難以為個別企業服務。美日教育各有特色,各有所長。

香港社會特重學位,非美又非日。為了疏導進不了大學的中學畢業生就學之路,政府曾經大量設立二年制的社區學院,以為緩衝;經過這幾年,大家了解,由於可供銜接的學位有限,當初為了救一時之急而設立的社區學院,其畢業生無法全數為四年制的大學接手。

社區學院學生較成熟,也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因此畢業後若是得以順利進入四年制大學,則表現優秀,日後成為社會中堅;否則,因為社區學院過度給予學生「通識教育」,學生未得一技之長,讀畢兩年若是不能進入四年制大學,必然手足無措。據了解,他們是最不快樂,也最失落的一個層級。如此這般,既浪費了社會資源,又耽誤了個人的才華與兩年的時差。不理想的教育制度使得社區學院成了阻礙社會創新的一個難題,當非始料所及。

缺乏教育政策

我於2011年底訪問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校長Keith O' Nions。依他所言以及果然如其所言,英國更新高教,簡化行政手續,強調研究,以受教者付費的原則調高學費,向美式高教靠近。2009年訪問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得知法國也師法美制,更新大學運作。如今法國整編學校,提高大學的功能性(functionality)與功效性(efficiency)。除了表面上三改四之外,香港的高教沿襲舊日英式管理,未必檢討那些由於思慮不周詳而造成的後遺症;制式高教,行政繁瑣,利益糾結,缺乏方向感,再加上不能疏導本文所指出的社會現象,無疑地「嘆我貧兼病,當渠雪上霜」。

九七之前,香港得利於大陸與國際變動的歷史、政治因素,百年來左右逢源,是個自絕於外力衝擊的福地。缺乏基本生活資源的香港,食衣住行育樂有幸不缺,既無國防問題也不必擔負國防經費,非但無人覬覦,反而受到各方有形無形的關照。作為四小龍之首的香港,起步早於台、韓、新加坡,因為政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社會的繁華不可謂與此無關。與其他的英屬殖民地一樣,香港沒有自己擬定的教育政策,不曾考慮教育生根,不須要創新,不懂得創新,也不鼓勵創新。

九七之後,以往依賴甚巨的保護傘褪去,食衣住行育樂依舊保證不缺,國防經費轉由大陸接手,港人因而節省下巨額花費,遠較世界絕大部分的國家地區幸運。過去的英國管治不曾給港人獨立思考扮演社會公民角色的機會,如今的「一國兩制」把港人推上教育自主的方向盤。如此的自由度,讓香港像是草原上鬆了韁繩的馬匹,在新苗未長、蕭規曹隨的殖民地色彩未褪之下,春風不改舊時波,對於眼前競爭激烈的高教茫然失色,空喊着「國際化」的口號,依然不了解社會為什麼要創新。

教育政策的創新需要專家帶頭思考:盲目上大學是個問題,而未能提供未上大學的學生一技之長也是個問題,其實這些都是盲目教育政策下造成的後果。

「香港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去?」系列.之十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