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湯啟宇,一個客氣得令人感到不好意思的大學教授。
年僅四十歲,已有多項國際級發明,受惠對象全是中風病人,包括已故名醫方心讓。名成利就的他,最近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Touch wood,他家中沒有人中風,醉心研究,只因他年少時遇上一個中風婆婆。「她由照顧子女,變成被人照顧,每晚都喊。」
《神探伽利略》的帝都大學有湯川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就有湯啟宇教授。他怎樣憑這雙靈活的手,改變動彈不得的病人的命運?
「有沒有看《神探伽利略》?」記者問。
「有!最鍾意睇!我們這種人……還有Iron Man、Avatar都是至愛!」湯啟宇眉飛色舞說。他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當你想到一個發明點子時,會否瘋狂的立刻在牆壁上寫下來?」
「會呀!哈哈哈,但不會那麼戲劇化,通常我會在白紙寫下來,當然也不會寫那些奇怪的數學符號啦!」
上周一的訪問,灰灰的天正在下毛毛雨。沒有傘子的我們,在校園內穿越排山倒海的紅磚牆,竟然滴雨不沾。「理工大學的設計就是讓人們穿梭校園都要有瓦遮頭,而且輪椅可四通八達行走。」他的眼中,總有病人。
最難忘的病人是誰?
他說是骨科名醫、陳方安生的叔父方心讓。「他有『復康之父』的稱號,中過兩次風,第一次中風,他使用了我設計的『電子手托』。」
方心讓在自傳Rehabilitation:A Life's Work也記下這件事,寫道:「......It is giving me some new hope.(電子手托給我帶來一點新希望)」還送了一本親筆簽名書給他,留言:「With my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以示感激。
那時候的湯啟宇,才不過二十九歲。
不論是電子手托還是最新出爐的發明「希望之手」,湯啟宇其實一直努力在患者僵硬的肢體上,找尋那一丁點未壞死的運動神經,並憑着這丁點、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火苗,配合他發明的器材,去喚醒中風者的腦袋,去刺激癱瘓的肢體,重新控制手腳。
「希望之手」是一隻機械手,在第四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力壓四十個國家,共一千六百個對手,奪得至高榮譽大獎,湯啟宇是第一位香港人摘下這個獎項。
「舊式的儀器,只能令病人肌肉被動的活動,因此即使他們打瞌睡,儀器還在令他們的手腳活動。『希望之手』就不同了,它能探測到病人皮膚僅有的肌肉電流,確認它的存在,因此病人要主動喐動,才可連帶機械手做到動作。我們的目的是訓練病人的腦,學習重新活動手腳。」
病人李先生
理工大學停車場對面有間復康診所,而且有「希望之手」療程提供。
這天早上,來試療程的是跟湯啟宇同齡的李先生。大家都是四十歲,但李先生這個年齡就不幸中風,連湯也有點戚戚然。「我見過年紀最輕的只有二十多歲,通常因血管閉塞而搞成咁。」
「病人是不是突然有一天就中風了?昨天可能還好端端的,完全沒有先兆?」記者問。
「是呀,因此他們大都心情壞透,不願出門,不願說話。」湯啟宇說。
李先生同意出鏡,但明顯心情低落,他的左手手指屈曲,像含苞待放的菊花,但誰也看不透這朵菊花有否再開花的一天。至於走路,尚算可以。陪他前來求診的一位女士,看來像媽媽,不時從門外探頭入治療室,憂心忡忡。
醫護人員為李先生戴上機械手,像Iron Man,只是他面如枯槁。「你試下用力,不要靠手腕,靠手指。」湯啟宇說,握緊拳頭,在旁邊打氣。
幾經嘗試,吱嘎一聲,他終於屈到手指了,他的手真的還有那丁點的小火苗未死。正想為他喝采,湯啟宇卻皺眉,謹慎地說只是初步效果,下一步希望他可以試下抓着東西,例如杯子。李先生這天可輕微作出屈曲手指的指示,已經歷了七次療程,每次一小時。
湯啟宇還有很多發明,奪得不少獎項。譬如一個叫「關師傅」的巨型儀器,關是關節的意思,原理跟「希望之手」大致相同,但治療的位置是關節,獲得第五十六屆世界創新科技博覽會金獎及特別獎。另一個名為「KineLabs」,是長者遊戲程式,跟Wii或Xbox相似,用意是鼓勵用家多做運動,它獲得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冠軍。
離開治療室前,李先生還是沮喪低頭。機械手的伸展聲,在空洞的大樓一下一下重複——吱嘎——吱嘎——
哭泣的婆婆
湯啟宇是一個很斯文的人,有點腼腆,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談天時每逢和別人一同開口說話,他總是立刻斬斷自己的說話,客氣說:「你先講——」
中學年代開始,他就到灣仔社署轄下的長者中心做義工,聽盡不少中風公公婆婆的心底話,令心酸的他一再反思:我究竟做什麼才能幫到他們?
「我見到很多公公婆婆,看到我們來探訪,好像好開心。但當我坐下來跟他們談天,很多中風的老人家卻因行動愈來愈不便而在我面前哭起來。最記得的是一個婆婆,丈夫早逝,她一個人做清潔工,捱大三個子女,突然一天中風了,她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於是覺得自己沒有用,每晚都哭。」他回憶說:「那時我想,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可以做到什麼呢?」
後來他在大學選科,由於香港沒有生物工程學系,加上科網熱潮席捲全球,於是他選擇在香港大學念電腦工程學。畢業後,他憑獎學金到蘇格蘭升學,才在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修讀他夢寐以求的生物工程學科(Bioengineering)博士學位,之後回流香港,在理工大學一教十三年。
年分數千元
教學之餘,他孜孜不倦跟團隊發明改善中風病人的醫療儀器,「希望之手」和「關師傅」已在歐美、中國等地取得專利,香港有其他醫院使用,不限理工大學的復康中心。
「取得專利,意味你有錢分?」
「專利是屬於理工大學的,但也filed我們的名字。好少錢,我每年分到幾千元而已。」
「未來還有什麼發明大計?」
「現在還想設計『希望之腳』!」
「你在科研上,有沒有遇過什麼困難?」
「資金是頗大的問題,我們研製一個發明品,大概花費數百萬元,外國一般至少都有幾千萬元經費。幸好香港有創新科技署支持我們。」
上月奪得傑青,像金像獎和諾貝爾獎一樣,早已有人通知,但除了家人,不能向外透露,他忍了半年才到頒獎台上領獎。提名他的人,是科技園的市場及銷售副總裁楊孟璋。
「得悉獲獎的一剎,心情如何?」
「好開心,歡喜若狂。」他笑着說。
癱瘓病人是否一世無運行?科技再加上個人意志力,一樣可以換到奇迹,今屆另一位傑青就真的從輪椅站起來。但願,湯啟宇繼續尋找病人的小火苗,助他們重獲新生。
撰文︰譚淑美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