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殯葬業研究學者劉銳業 細說海葬文化及遺體運送

譚淑美| 訪談錄

2024年4月17日

劉銳業(Joseph),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高級講師,亦是一名物流業學者。物流業,除了大家一般認知的運送貨物,還包括運送遺體、動物,曾經在商界打滾數年的劉銳業,就處理過上述鮮為人知的業務。

Joseph同時是一名殯葬業研究者,最近正探索學界較少談論的海葬文化。在以下訪問,他會介紹海葬的歷史及在香港的發展。一般人大概會覺得,漁民生於海,應該會葬於海——原來事實大相逕庭,香港漁民一般都不想以海葬作為最後的告別儀式,何解?

據劉銳業說,政府的海葬輪船一般由北角碼頭出發。在約定時間,他與記者抵達北角東渡輪碼頭後,碰巧遇見該船(當時並非平常海葬服務開船時間),是巧合?還是冥冥中有主宰?

生死講求有始有終,寫文章一樣,以下由海葬文化源頭講起。

雖然海葬起源自哪個國家已無從稽考,但劉銳業指出,早期與今天的海葬,在操作上最大分別是「過去,海葬是屍葬;現在,海葬是葬骨灰」。他並表示,古時頗流行使用海葬模式告別世界的有北歐人及軍隊(編按:主要是海軍)。本港方面,2007年,政府簡化海上撒灰申請程序;2010年起提供相關免費渡船服務,現在定期每周六早上出發。

「殯儀業界人士告訴我,這個服務在最早的時候,船上並沒配設撒灰管道(編按:也沒現在附設的水中可降解骨灰袋),結果骨灰很容易被吹回頭。這時一些師傅就會說:『是不是先人不想走呢?』及後,當管道出現了,由於易被海水沾濕,骨灰袋有時黏着管道不動,所以人們加用一支棍,才能把骨灰袋推下海中。後者,其實感覺有少許不尊重。」Joseph嘆口氣說。

漁民不接受海葬

香港早年是漁業社會,時至今天仍有漁民,可是,別以為漁民靠水吃水,會想「葬身大海」。「我跟漁民談過,他們不接受海葬,因為覺得在海上『居無定所』。信道教的水上人,更有全屍觀念,所以會傾向土葬。不過,土葬價錢愈來愈昂貴,現在有些人已接受火葬,以至花園葬(骨灰撒在指定花園)。海葬仍是他們不想做的。」Joseph太太有親戚是水上人,他坦言:「太太也不接受海葬呢!」

海葬被視為綠色殯葬,然而是否真的「綠色」,Joseph說要視乎多個選項,例如載屍骸的棺木是否環保用料。「先人會否穿生前衣服而不是壽衣入殮?或者用(程序較簡單的)『院出』(在醫院出殯,免去殯儀館)、不燒冥鏹等?」他補充一句:「當然海葬不佔土地,本身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喪葬儀式。」

現時政府的海上撒灰服務,有進步空間嗎?

「海葬較多人詬病的是,它沒提供一個紀念碑供在生者到那兒懷念。相對於花園葬,後者就有一個特定紀念位置。殯儀業界曾提出不如建造一個海岸公園,配以海岸撒灰。食環署其實已有一個類似設計,叫做『渡船』(擺設品,形狀似船,沒下海);船上有3種顏色的信箱,代表3個撒灰的地方,例如其中一個是塔門,在塔門做了海上撒灰儀式的先人親友,可以把寫給故人的信投放在指定信箱內。問題在於這個『渡船』放在曾咀(紀念花園,位於屯門),地點太遠了,既然前往海上撒灰的人都由北角東碼頭出發,何不把『渡船』放在北角方便市民呢?」

推廣綠色殯葬

劉銳業為何對海葬感興趣?

他說自己已研究殯儀文化三四年,當中包括AI拜祭等。「接下來會寫一本關於漁民墳場和海葬的書。我希望能增加各界對綠色殯葬的了解。」

不少人質疑「虛擬拜祭」對先人欠缺尊重,認為後人連出門參拜都嫌麻煩?「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移民,或者有時社會出現疫症,網上拜祭能提供一種便利。所謂AI拜祭,並非單純的在遠方透過網絡參拜那麼簡單,有的包含記錄死者生前說話,並將之立體呈現,甚至可在靈堂播放。」

上面談到的漁民墳場,又是怎樣一回事?

「人們必須從事漁業一定長的時間,才可葬於漁民墳場,例如青山灣漁民墳場,西貢也有。」根據香港《山邊殯葬政策》,政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把多幅土地劃為指定區域,供合資格新界原居民和本地原居漁民身故後下葬,以維持傳統權益及遏止非合資格人士於山邊下葬的問題。而他所說的「一定長的時間」,即18至60歲期間有四分之三時間以漁民身份工作的人才合資格。

除了現代人熟悉的土葬、骨灰龕葬、海葬和花園葬;新時代殮葬方式五花八門,Joseph詳細介紹:「瑞典有『冰葬』,使用液態氮冷凍遺體,在震動下變成粉末,這種生態友好殯葬方式受環保人士歡迎。美國有『太空葬』,將逝者一小部分骨灰送上太空,替人們提供一種獨特的紀念方式……北京等城市推出生態葬、樹葬,鼓勵市民選擇環保或綠色殯葬方式。」

根據「北京樹葬」網頁,現代樹葬分兩種方式:第一種骨灰不保留,放入可降解骨灰袋並深埋樹下,樹上掛牌作標記,或直接將骨灰撒在樹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第二種是自然石碑或臥碑形式樹葬,有墓穴池,可保留骨灰。

讓學生珍惜生命

近日,不少年輕人了結生命,使人惋惜。劉銳業在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積極推廣生死教育,並負責營運校內的生命教育學會。「同學仔自由參加各種活動,我們舉辦過如東華義莊、沙嶺墳場參觀。未來會帶同學去長生店、和合石墳場考察,以及安排學生探訪癌症末期病人,讓他們知道要珍惜生命。」

學生通常有什麼發問?「很多人都想知歷史,他們或會問有沒有靈異事件——這點我們通常不講!」

他笑指帶團過程中,留意到很少學生知道香港有義莊或沙嶺墳場的存在。「沙嶺墳場是無人認領屍體的埋葬處,香港每年約有200具遺體無人認領。」Joseph解釋流程:「食環署把無人認領的遺體放進一個普通棺木,才放入土葬區。埋在這個墓地的屍體,石碑無名無姓,只有編號,他們會在此地逗留7年。7年後被火化,此後相同年份的骨灰會被合葬在同一位置。」

他想一想再道:「我覺得這事很悲涼,社會缺乏關顧一些被忽視的人,因此要珍惜眼前人。」

既然做過研究,足跡遍及不同墳場,劉銳業接受海葬嗎?

他表示自己是天主教徒:「天主教不主張海葬或花園葬……因並非體面的方式。我不諳水性,所以一定不想海葬;花園葬,我覺得還可接受。」

劉銳業在香港土生土長,早年於理工大學修畢國際航運及物流管理學士及碩士學位。「家人說讀物流一定找到工作,而且生老病死都牽涉物流業,所以選這一行。」

後來,他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取得教育博士學位,人生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校園作育英才。他不諱言年少時會考、高考成績皆不如意,透過修讀一些高級文憑課程才跳入大學升學階梯。「會考13分,高考我讀文科,只有一科(中文科)及格!」他笑道。

Joseph已婚,與太太沒子女,亦不打算生兒育女。

「日常工作已很繁忙,還哪有時間陪伴子女?」劉銳業嘆一口氣說。

 

劉銳業(Joseph)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職業: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工商及款待業管理學部高級講師、暫任學生事務總監

學歷:香港理工大學國際航運及物流管理碩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博士

家庭狀況:已婚

 

撰文:譚淑美

marentam@hkej.com

 

上一篇談善言×駱振偉 演繹空手道冠軍堅毅故事

下一篇菲航常有遺體運送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