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在2009年公布1444項擬評級歷史建築名單,但多年來仍未完成所有評級,最近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統計餘下的未評級項目,除了軍營設施,仍有8項未落實,呼籲大眾關注。這8項建築中,一些已被破壞、大規模改建或被發展商買入土地,處境堪虞。
負責相關調查的組織成員鄭捷龍感嘆,民間對保育愈來愈關注,政府卻後知後覺。早前他們索取九十年代的歷史建築普查資料,製作成網上地圖,希望人們多留意身邊建築,「不是說古蹟全不能發展,而是想提高大家的認知,就算最後要拆卸,起碼也可拍照存念,最怕是無聲無息就消失,連它的故事也未認識就遺忘。」
過去數年,民間愈來愈關注古蹟的保育,大家都想更認識和保存過去的生活歷史,不想活在盲目追求發展、沒有人情故事的城市裏。早前有行山人士拍得西貢大浪村被嚴重破壞,在網上引起熱議,尤其是這些村屋歷史悠久,卻荒廢多時沒有任何保育,讓從事這方面研究的鄭捷龍有不少疑問:「為何這些有價值的建築沒有得到保護,遭破壞後也沒有人執法?我們發現這建築群還是『擬定評級』的狀態,是在1444項建築的名單內,為何拖了13年仍未完成?」
龜速評級
調查之下,他和團隊發現拖延多年仍未評級的建築數目不少,撇除軍營內難以到達的設施,還有8項未落實,很不合理。他帶記者走訪多個地點,發現這些建築多被破壞甚至拆卸,例如原本擬定為二級的堅尼地城太白臺8至9號正在做大規模工程,露台上帶有「卍」字及幾何圖案的古雅鐵欄杆已不見。這座唐樓建於1927年,曾為香港道德會會址。「經過如此大的改動,應該無法再被列為古蹟。」
另一個難以置信的未評級例子是已被市建局活化的中環街市,原本擬定為二級的包浩斯風格建築在1939年興建,此建築光猛透氣,設有中庭,樓梯開了大窗,黃昏時人們穿梭光影中別有朦朧美。建築評級早在1990年擬定,至今沒更新。他估計,一直未做評級皆因地皮一度納入勾地表,其後則是怕影響活化工程進度。
至於保存狀況較好的是擬定二級的中環荷李活道60號,也就是知名涼茶舖公利真料竹蔗水所在。涼茶舖在上址經營逾70年,保留了不少特色裝修,樓上的三樓和四樓曾是香港華仁書院第一代校舍。整座建築風格結合古典設計及裝飾藝術,露台的欄杆、多立克柱式等仍保留。這座建築連同後面兩座已完成評級的建築同在1920年代興建,鄭捷龍估計60號未獲評級是業主反對導致。
除了4座市區古蹟,還有4座位於郊區的建築。擬定三級的石澳村405及407號是兩層高的中西合璧大宅,正門琉璃瓦鋪砌的簷飾及彩色玻璃窗很有特色,建於1947年,正在放售,命運未明。擬定三級的井欄樹村43號由青磚建成,已有百年歷史,仍保留花鳥裝飾灰塑和夔龍圖案,政府曾提出經濟誘因保留但不獲業主接納,現已荒廢,等待拆卸。
擬定二級的大浪村是少數能保存完整傳統鄉村建築格局的村落,更有一座建於1867年的聖母無原罪小堂,去年被大規模拆卸,半條村被毀。附近的鹹田村同樣為擬定二級,當中過百年村屋因為日久失修而倒塌,其後又有違規施工事件。兩條村的土地同被地產商買入,鄭捷龍擔心拖延評級下,這些建築物將難逃厄運。「政府在把關上很不理想」。
雖然評級後建築仍可被拆,但未評級前就被破壞,鄭捷龍覺得更可惜。「公眾連了解建築故事和價值的機會也沒有」。他分析,這些建築物未評級的主因是古諮會當初採納「先易後難」的策略處理評級,由於擬定評級後仍需業主同意,私人業權的古蹟遲遲未做,「雖然評級並無干涉發展權,但業主都不想有那麼多限制。」過去也有例子是業主反對仍給予評級,例如畢打行、何東花園。他質疑:「為何剩下的工作不能加快?」他們翻查資料,發現除了起初落實名單後兩三年進度不錯,其後1444名單中每年獲評級的建築平均不超過15個,更有兩年是一個評級都沒完成。古諮會一年才開4次會,有些建築等到拆卸仍未被理會。
2010年後,公眾對古蹟保育關注提升,待評級名單加入了一些新建築,截至今年1月已有390項,當中約一半仍未獲評級。「快些做完手頭那批再進一步去做更深入和更廣的調查,這才是民間希望的保育進度。」
他又指出,在1996至2000年間,古蹟辦曾統計出逾8800座建於1950年前、具潛在文物價值的建築,再在其中選出1444項評級,有些未納入其中的仍值得重新檢視,例如是主教山配水庫。配水庫被拆引起廣泛關注,古蹟辦的回應卻讓人失望,「原來在當初的普查中,很多建築物都不包括在內。」
公布位置
於是他們按《公開資料守則》去信古蹟辦要求索取這8800座建築的資料,拖延至傳媒報道後才給了一份英文副本,起初以版權為由限制公開,資料也很不完整。「只有簡單的地址,為何選入、建築年份很多都沒標明,甚至地址不全,例如只是記錄大嶼山有兩個項目。」他們要求索取建築物圖片紀錄,對方以涉及個人私隱及大量工作為由拒絕。
他們整理報告,發現當初的調查是分了5區進行,各由不同專家團隊做,調查標準不一,「團隊都反映時間倉促,範圍不夠闊,希望後來者有更多資源延續工作,但其後古諮會卻坦言不會再做普查。」
他們深感可惜,自行將8803項歷史建築整合分類,在網上地圖逐一標示,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建築所在。「我們仍在進行更多研究,逐個去視察建築的情況,希望能挖掘更多故事,花的時間頗多。」
本土研究社在2013年成立,主要做土地和房屋政策的研究和倡議,鄭捷龍是古蹟保育調查的主力,他不時深入偏遠地區考察舊建築,兩年前開始全職投身,坦言工作量大難以處理,幸好有義工幫助。他期望政府能加快評級進度,在保育上投放更多資源,並重新審視現有建築。他建議古諮會在資訊上可多作透明處理,「跟社區有多些合作,例如組織民間團體一起做普查,互補資源不足,或提出不同方案讓公眾討論和選擇,可更有效率解決爭議。」
在發掘古蹟歷史時,網民的搜查都做得很快,主教山配水庫修復後,導賞團瞬間爆滿,「可見民間對保育很熱情」。他認為,保育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讓建築和社區聯繫,而非為打造旅遊景點。「畢竟政府要有市民支持,才能花公帑做這件事。」
鄭捷龍(Stewart)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職銜:本土研究社研究員
興趣:古蹟、行山、郊野文化
撰文:張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