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依山營造;四時香花,遍野綠草。傳球競走,運尺動頭腦,展卷朗讀,揮翰抒懷抱。五育並重,互勉互禱……」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錦江小學校歌,把學校特色一一道來。上任不到兩年的曾偉漢校長笑言,學校位於山巔之上,學生必須登山上學,造就他們常做運動,養成良好身體質素。
從錦江小學校舍天台放眼望去,整個長洲景色盡入眼簾,視野開闊,與曾校長對學生的勸勉不謀而合,「我希望同學可以學得更深入、知得更廣博、看得更遠大﹗」
曾偉漢校長本非長洲居民,當決定接任校長一職後,便與家人商量搬來居住,「很感謝太太的支持,始終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他笑言,島上的自然環境令他對生活有另一番體會,「因整個社區都很緊密,大家幾乎互相認識,所以無論我是吃早餐或買東西,都會聽到大家叫我『校長』,非常親切。」
雖然是學校的新成員,但對於學校歷史源流卻相當熟悉,曾校長道:「學校前身是一所女校,名為長洲女校,招收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由盧恩信女士於1935年創立。後來學校發展良好,於現址籌建新校舍,並由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接辦,於1980年改名為長洲堂錦江小學。」
以宗教科育品德
錦江小學為一所基督教學校,對學生的宗教信仰引導培育一向極為注重。學校設有聖經一科,傳授基督的訓勉,讓學生在宗教的熏陶下,發展真善美的人格,充分認識人生價值,以用於日常生活及待人處事。課程以外,辦學團體亦提供不少支援,如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馬慧儀牧師、林啟文宣教師等,均時常到校傳福音和舉行宗教活動,同時協助籌辦學校的課外活動,亦透過長洲堂的團契及主日學活動,讓學生接受全面的宗教教育。
「在學生成長方面,我們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積極的人生態度,協助同學掌握自學能力,培養求知的精神。」曾校長指,學校推行全方位學生輔導及成長課,以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在學習方面,為提高學生的兩文,即中英文,以及四語能力,即英語、粵語、普通話及電腦,學校積極加強學生的分析及理解能力,以幫助學生發展探究、構思、傳意、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學校規模較小,但師生關係緊密,「從我與同學親身交流,發現學生都是純樸有禮、好動活潑和敢於嘗試的孩子。」但曾校長笑指對同學的要求更多一點,「希望學生在學校的培育下,可以學得更深入、知得更廣博、看得更遠大。」
曾校長仔細解釋這三點,「學得更深入是希望同學能夠深入了解課本的知識,無論中英數常,各個科目,不會『左耳入右耳出』,也不是『水過鴨背』,而是能夠融會貫通,活用所學,將來在中學階段能有效實踐;知得更廣博是指除了書本上的內容,自己更會主動學習,讓找尋知識成為個人的興趣,貫徹終身,不要做『井底之蛙』,他朝成為學識廣博的人;看得更遠大則是基於知識所學,讓眼光放得更遠,懂得思考自己的未來。信任家長與老師,在他們的輔助與支援下,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標與方向,並為此而努力奮進。」
何謂更廣博、更遠大,對小學生來說或許有點抽象,曾校長亦深有同感,遂於新一年調整方向,再貼近學生一點,以「多閱讀、多溝通、多關愛」作為目標,指引學生。曾校長笑着補充:「這樣更為具體,學生能夠理解,也更易於實行。」
籲學生突破環境
閱讀的重要不只體現在語文學習上,更在個人全面發展中,「希望同學能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透過書本,找尋屬於自己的知識世界,以探究及求知的精神,建構個人的知識寶庫。把世界各地的人、物、事,不論古今,都放進自己的腦袋中,作為日後繼續學習的基石。」
「其次,同學應積極增強與人溝通的技巧,並提升彼此間溝通的質素。學習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了解他人的想法,並以體諒及同理心回應;學習讓別人明白你說話的內容,告訴別人自己真正的需要。」曾校長坦言,這個功課殊不簡單,是需要時間、技巧及耐性。重視與別人的關係,會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去年的聖誕節假期,曾校長到韓國旅行。旅途上經過好幾所韓國的小學,並看見學生在學校操場上玩耍。「從外眺望,就算只是小學,都備有獨立的足球場和籃球場,校舍亦相對的大,不期然心裏羨慕萬分。」曾校長直言,雖不能控制客觀的環境,但校方可改變的是,提升自己本身的質素,突破環境的限制。曾校長寄語學生也要突破環境,同時不忘努力充實自我,更將此番感受向全校學生分享。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錦江小學
學校類型:資助、創立年份:1978
宗教背景:基督教、校長:曾偉漢先生
教學語言:中文、班數:6
教師人數:15
撰文: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