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有一個國家從黯淡的整體基調中脫穎而出。在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僅為3.2%的背景下,基金組織預計印度將實現7.4%的GDP增長。這一增速是除沙地阿拉伯以外所有大型經濟體中最快,而沙地的高增長則來自俄羅斯總統普京對烏克蘭戰爭催生的全球油價上行壓力帶來的附帶好處。雖然印度或許能折扣購買俄羅斯原油,但身為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的它,仍然承受着高油價的負擔。
有人可能會爭辯稱,印度遭遇了極其嚴峻的新冠疫情,因此現在擁有異常巨大的反彈空間。但其他同樣受新冠打擊的國家,如墨西哥,卻未能拿出類似的好表現。人們或許還會注意到,由於印度人口增速依然很快,所以人均收入增速要慢於GDP的總數字。但1%的人口增長率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狀況。
印度每年超過7%的GDP增長,實際上是過往持續加速的延續。從1990年代的大約5.7%,到世紀的轉折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的6.2%,再到危機後至疫情前夕的6.9%,這個國家受惠於活躍的科技行業、令人驚訝的強勁農業生產力增長,以及合理的製造業增長。隨着新冠疫情的最糟糕階段已成過去,印度經濟現正開足馬力前進。
問題在於這種態勢能否持續。不幸的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政府當前的各項政策下會得出一個否定答案。
為了保持增長勢頭,印度需要增加出口。坦白說,該國從來都不是一個出口大國。雖然服務出口提供幫助,但隨着企業更多地將其業務「友岸外判」,辦公室後援和面向客戶的服務外判現正面臨放緩。本屆政府投資物流的承諾,看似很有前景,然而項目成果還需留待時間來證明。貨幣盧比貶值可以使商品出口更具競爭力,並限制進口商品的消費,無奈把滙率穩定當作重要圖騰的印度儲備銀行,一直不願讓盧比下跌。
未來印度出口商將面臨一個不太有利的外部環境。中國的經濟已然放緩,美國可能無法避免衰退,而歐洲業已處於衰退之中,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印度的出口需求將從何而來。每一個成功擴大自身製造業的亞洲經濟體,都是通過出口來擴張規模的,但這條路印度可能行不通了。
印度當然可以向國外借款,為其經常賬赤字和國內投資提供資金。但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優質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因為在這裏做生意會遇到各類官僚主義障礙。在放棄了發行美元債券的建議後,政府現正嘗試鼓勵外國投資者購買本地貨幣債券。但這一修訂後的策略風險不小,因為害怕受到債券價格和滙率雙重下跌打擊的外國本幣債券投資者,往往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逃跑。
而在維持長期經濟增長所需的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教育方面,印度政府也缺乏向居民借款以為額外支出融資的空間。政府負債總額已經相當於GDP的90%,基本預算赤字(不包括利息支付)達到GDP的3%,還得為其債務平均支付8%的利息。
但當局只有通過要求銀行和其他機構投資者持有政府債券,才能將利率保持在這一水平,並維護債務可持續的表象,而這反過來又限制了銀行向私人範疇提供基本投資資金的能力。同時政府的大部分收入,都被用於支付福利和利息。因此額外的資本支出將不得不來自私人範疇,而印度的私人儲蓄按照國際標準來說是很低的。
最根本的一點是,政府似乎意識到自己很難實施結構性改革。對勞動力和產品市場進行重大改革的想法,在遭遇既得利益集團反擊之後基本上放棄了。
鑑於其有利的人口構成、民主政體及龐大而多樣化的經濟,印度原則上可以在未來幾年內實現7%或更高增長。但是邁向這種增長的唯一途徑,仍然是一次過放鬆上述所有限制的結構性改革。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