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底的一次巴黎之行後,我撰寫了一篇頗具爭議的研究報告,對當時的傳統觀點進行了駁斥。我認為,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那年早些時候實現連任後,將繼續像拿破崙一樣統治,狂妄地借助法令而不是通過確保議會多數票,來頒布那些審慎但不受歡迎的改革措施。我預測下一輪歐洲選舉時他的政黨將徹底失去民心,讓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的極右翼國民聯盟以壓倒性優勢獲勝。
在這種情境下,馬克龍將在一個更弱的少數派政府中執政,而擔心勒龐會在2027年總統大選中獲勝的投資者,將執行市場紀律:提高利率溢價,降低股票價格。但這將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它意味市場會迫使馬克龍通過法令,推行更多不受歡迎的緊縮措施。
不幸的是,這場慢動作火車失事事件,如我所料般發生了。上月馬克龍的政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一敗塗地,隨後他不明智地解散了國民議會,並要求提前選舉。在最佳的情況下,他只能得到一個僵持不下的議會,和一個軟弱得連不信任投票都抵受不了的少數派政府。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國民聯盟將贏得大選,並以與馬克龍政府「共治」(cohabitation)方式管理下一屆政府。
倘若國民聯盟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它是否會推行其危險的極右翼觀點(不計後果的財政擴張,和反歐盟單邊主義),從而與歐盟委員會發生衝突?還是會像意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的意大利兄弟黨那樣,走溫和路線,並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更為傳統的政黨?
但該黨完全「梅洛尼化」的可能性不大,這有幾個原因:首先,勒龐的競選綱領和公開發表的觀點,要比梅洛尼更偏右。其次,意大利右翼政府表現更好的原因是,它將在疫情後復甦計劃下獲得近2000億歐羅(約合2170億美元)的歐盟資金(贈款和低成本貸款),而法國卻是歐盟預算的淨出資國。
第三,梅洛尼一開始背負的反歐盟包袱較少,更傾向於親北約、親烏克蘭,而勒龐的政黨從來都是歐洲懷疑論者,過去還曾接受俄羅斯的資助。另外,意大利前首相德拉吉(Mario Draghi)這位廣受尊敬的技術官僚,為起初懵懵懂懂的梅洛尼提供了「父母般的指導」,而勒龐可能得靠自己了。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理由認為,勒龐和她可能任總理的副手巴爾代拉(Jordan Bardella),會部分「梅洛尼化」。首先,大多數政黨在執政後都會有所收斂,原因很簡單:執政所提出的要求要高於且超出所有反對黨需要擔心的範圍。其次,如果勒龐想在2027年成為總統,她必須證明國民聯盟擁有足夠執政能力,而這可能意味要與更溫和的勢力聯手。
此外,歐盟和歐洲央行都可以通過各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以影響法國的政策立場。法國已經受到歐盟委員會程式的限制,該程式要求法國減少——當然不是增加——赤字;歐洲央行可以有條件甚至無條件地,支持那些主權利差過度擴大,但表現尚可的國家。事實上,有些人認為如果歐洲央行行長、法國前財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能對勒龐表現寬容,那麼終究會有一些「父母般的指導」。
如果其他一切做法都無效,那麼市場紀律——以主權利差擴大和股市急跌,甚至評級下調的形式——仍然可以防止過於魯莽的財政政策,或者至少在事後迫使這些政策逆轉。在大多數國家,債券義警(bond vigilantes)仍然是對經濟魯莽行為的最主要約束。這也是英國前首相卓慧思(Liz Truss)的政府只維持了44天的原因。
如果國民聯盟足夠聰明,它將通過強調安全、法律和秩序以及移民限制,來緩和其財政計劃,並安撫其基礎選民——就像梅洛尼那樣。如果它在經濟或社會政策上遭遇挫折,那可以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馬克龍、歐盟和「邪惡的」投資者,借此強調本黨成員也應獲得總統職位。
儘管如此,國民聯盟領導的政府仍將面臨嚴峻的風險和挑戰,例如公民抗命、官僚(「深層國家」)抗拒、由極左翼領導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組織的罷工、學生和教師的抗議,以及去年警員殺害一名年輕法國穆斯林後,在穆斯林為主的低收入城市遠郊地區爆發的潛在暴力事件。法國是一個以大規模示威和革命而聞名的國家(即使是在較為溫和的政權執政時也是如此),如果由極右翼政黨執政,而第二大議會黨團來自極左翼,那麼持續的動盪和潛在的暴力混亂就可能成為常態。
與馬克龍共治只會讓局勢變得更加複雜。這位曾自比朱庇特/宙斯(Jupiter)的總統將成為一隻跛腳鴨,甚至可能決定辭職,致使原定於2027年舉行的總統大選提前啟動。即使今次選舉導致議會僵持不下,馬克龍的政府也可能會被不信任投票推翻,從而產生一個跛腳的看守政府,而總統剩下那些盟友也很少會願意為這個政府堅持下去。因此即使在議會陷入僵持的情境下,馬克龍仍可能辭職。
無論哪種情況,建制派都會進一步失去信譽,而勒龐則有機會很好地鞏固自身當前的支持率。目前還沒有哪個出類拔萃、有個人魅力的政治家,可以在總統選舉中挑戰她。除非她和巴爾代拉自毀長城,否則她們遲早會掌權。但在上台後,她們可能會「梅洛尼化」,以打消許多觀察家最大的憂慮。無論如何,這就是希望所在。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