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美國正危及開放的互聯網

坎貝爾(Natalie Dunleavy Campbell)、亞當斯(Stan Adams)| Project-Syndicate

2024年3月5日

去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 放棄了美國長期以來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條款的要求,即保護跨境資料流動、防止強制資料本土化、保護原始程式碼,以及禁止各國基於國籍歧視數碼產品。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轉變:它危及開放互聯網的生存,以及開放互聯網所實現的所有知識共享、全球合作和跨境貿易。

美國貿易代表指這一變化是必要的,因為人們錯誤地認為,貿易條款可能阻礙美國國會回應關於對大型科技公司和人工智能進行監管的呼籲的能力。但貿易協定已經包括了對合法公共政策問題的例外,國會本身也進行了研究,表明協定不會阻礙其政策取向。簡言之,與參與世貿組織協定的其他國家一樣,美國可以監管其數碼行業,同時又不摒棄其作為開放互聯網宣導者的關鍵作用。

美國政策轉變的潛在後果深遠又危險。長期以來,由於擔心破壞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其他行動方不在互聯網上強加國界。現在,那些受到所謂的「數碼主權」作為確保其法律在數碼領域得到遵守的手段的誘惑的國家,沒有理由抗拒這種誘惑。數碼圍牆愈多,被圍起來的部分就愈不像互聯網。

一些國家已經在試圖複製中國對資料管理的嚴厲做法。例如,盧旺達的資料保護法,強制公司在其境內存儲資料,除非其網絡安全監管機構另有許可,這使個人資料容易受到當局的攻擊,眾所周知,當局使用私人資訊中的資料來起訴異見人士。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民主國家正在考慮制定法規,如果沒有對跨境資料流動的有力保障,這些法規可能會產生類似的影響,破壞對真正開放的互聯網的瀏覽。

如果美國和參與聯合電子商務倡議的90個世貿組織成員,不對關鍵的互聯網保護作出強而有力的承諾,那便可能有更多國家——包括逾100個沒有資料管理方針的發展中國家——出現動搖,選擇一條偏離開放互聯網的監管道路。

隨着資訊流動壁壘增加,對個人、企業和國家造成傷害的風險也在增加。以資料本土化規定為例,它可能要求有關公民或居民的所有資訊,都在所在國家/地區的實際邊界內存儲、收集或處理。這些規定不僅無法保護,並且會損害個人隱私和安全。

首先,這些規定可能會使資料更容易被不尊重人權的當局直接扣留。在過去十年間,託管維基百科的非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維基百科是由世界各地的志願編輯創建和維護的免費網上百科全書——每年收到數十個使用者資料要求,其中許多請求毫無法律依據。

例如,在一些情況下,政府或富人試圖掩蓋準確的公共資訊,甚至對發布這些資訊的志願者採取報復行動。維基媒體基金會拒絕了這樣的要求,但資料本土化要求可能會使這變得更加困難,因為政府對存儲在其境內的資訊擁有更大的控制權。

之後是經濟影響。在世界各國建立資料收集和存儲設施將非常昂貴——事實上將昂貴到威脅非牟利和商業實體的經濟生存能力的程度。較小的參與者將更難與大型全球科技平台競爭。

最後,強制要求基於互聯網的服務,在不同國家建立多個冗餘資料中心,將產生新的安全性漏洞,使敏感的個人和企業資訊面臨更大的入侵和資料洩露風險。人們獲取資訊也可能受到阻礙。

繼美國去年10月宣布消息後,七國集團(G7)部長迅速重申他們對開放數碼貿易和數碼市場的承諾,並支持「資料自由流動與信任」倡議,該倡議在數碼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情況下,通過協調方針促進隱私和資料管理。但七國集團本身沒有能力應對誤導性的政策和地緣政治驅使的措施,後者可能將互聯網瓜分得面目全非。為了維護一個開放、全球互聯和安全的互聯網,所有國家——包括擁有持久全球影響力的美國——都必須重申對支持這一互聯網的政策作出堅定支持。

但是,防止互聯網在全球遭侵蝕所需的持續努力,超出了貿易談判的範圍。世界各地的人們必須敦促他們的領導人,在世貿組織關於電子商務談判的聯合倡議中、在其他國際活動中,以及在國內,保護互聯網免受激進的數碼主權措施的影響。就政策制定者而言,決策或設計立法必須孜孜不倦地,評估對網上資料流動的潛在影響,防止對互聯網開放性造成損害。

在某程度上,互聯網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互聯網生存,遠未得到保證。只有通過全球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確保它不會變得愈來愈脆弱、不安全,以及處於政府和公司的控制之下。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重新思考拉丁美洲不平等問題

下一篇一個全球基金提供現金支付 可終結極端貧困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