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繁榮和子孫後代福祉正面臨威脅,因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關鍵生態系統的崩潰,不僅威脅環境,還增加經濟、公共衛生、國家安全和全球穩定的風險。目前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的2024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各國領導人必須拿出應有的高水準政治承諾和資金來應對這場危機。
生物多樣性通常是指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即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種類數量。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它是維持人類生命生態系統服務(比如水淨化、洪水控制和氣候調節)的基礎。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迅速減少,目前有近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則構成了一種生存威脅。
如果任其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加速氣候變化並加劇其後果,導致更多的自然災害和市場衝擊。它還將使我們的農業體系愈來愈容易受到病蟲害和極端天氣等危害的影響,並使海洋中的重要魚類資源枯竭。這將影響糧食的價格和供應,導致全球南方糧食短缺,加劇那些原本就脆弱的社會的不安全狀況。
這些趨勢將迫使愈來愈多的人別無選擇,只能背井離鄉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根據經濟與和平研究所的資料,到2050年自然災害和其他生態威脅可能導致多達12億人流離失所。這些「環境難民」可能會破壞目的地國家的穩定,給國際關係帶來壓力,並對安全框架構成挑戰。隨着地球可居住面積的減少,資源爭奪的加劇,衝突將變得完全無法避免。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還威脅着公共衛生,而後者與其周遭的生態系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許多疾病包括猴痘等新出現的傳染病,都與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直接相關。隨着棲息地的破壞,迫使野生動物愈來愈密切地與人類發生接觸,像新冠肺炎這類動物性傳染病風險也在增加。
為了防止這種未來,所有國家都必須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喪失是一個安全問題。這意味着將生物多樣性考慮納入國防和外交政策制定,同時要為其應對措施提供資金,包括投資於保護生態系統的實踐,以及採取大手筆措施去解決棲息地破壞和氣候變化等,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就像應對任何其他安全危機一樣。
據估計,到2030年每年將需要額外投入7000億美元去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幸運的是,在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世界各國領導人同意通過逐步取消或重新分配價值5000億美元的有害性補貼,來填補這一缺口並設法籌集餘下的2000億美元。到2025年發達經濟體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資金每年至少應達到200億美元,到2030年至少應達到300億美元。
這看起來似乎很多,但與不作為的成本相比卻只是九牛一毛。根據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的預測,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破壞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衝擊,僅在未來5年內就可能造成高達5萬億美元的損失。與在2022年就達2.24萬億美元的國防開支相比,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融資需求顯得微不足道。而鑑於投資自然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長期國防戰略之一,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主要國防支出國都應該採納這一戰略。
與任何好的安全戰略一樣,資金必須與國際合作相結合。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後果不分國界。各國必須共同努力去保護關鍵棲息地,執行環境法規並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因此自然與人類高雄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 for Nature and People)等多邊組織應繼續牽頭,制定各類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確立為全球安全基石的國際協議和行動計劃。政策制定者必須繼續通過鼓勵,並促進政府採取行動去實現到2030年保護地球30%土地和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此外,全球北方的成員應增加對全球南方國家的財政支持以實施必要的指定動作,尤其是通過履行其到2025年每年提供至少200億美元自然融資的承諾。
最後,我們必須實現公眾的參與和知情。解釋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教育和宣傳活動,可以讓個人和社區有能力去宣導保護自然資源的政策,從而協助形成必要的政治意願。
如果一個敵對國家威脅到我們的經濟、公共衛生、國家安全和全球穩定,那我們肯定會傾盡全力進行自衛。生物多樣性危機也是如此。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