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困擾印度的眾多自然災害中,洪水是目前最為普遍的。這並不奇怪,因為該國約有4000萬公頃的國土,非常容易發生洪水,並且近75%的年降雨量是在幾個月內產生的。
但隨着氣溫上升,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有所加劇,印度的洪水變得更加致命和具破壞性(與此相關的是,颶風也變得更加強烈)。該國是亞洲洪災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從2013年的近14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億美元。這種升級顛覆了佔人口65%的印度農村民眾的生活,婦女首當其衝。
自然災害對印度婦女的影響不成比例地高,原因有很多。首先,她們佔農業勞動力很大一部分。2021至2022年,印度57.3%的工作年齡女性受僱於農業,而男性為34.4%。儘管就業結構性地轉向非農業,但由於資源有限和流動限制,許多農村婦女無法利用這些機會。她們在家庭農場工作,或作為農業僱用勞動者,很容易暴露於洪水和其他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所波動。此外,由於印度只有14%的婦女擁有土地,很少有人有能力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
家庭責任以及傳統文化習俗和父權制社會規範施加的其他限制,阻止婦女參與家庭以外的活動,包括非農業就業,從而加劇了這種動態。這反過來又使婦女比男性更容易遭受洪水影響:她們的死亡率更高,獲得救濟措施的機會也更少。
除了生命和生計受到直接威脅,婦女在自然災害後也更容易遭受暴力:一項全球系統性評估發現,世界各地此類情況下的強姦、性侵犯和人口販賣有所增加。例如,在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Hurricane Katrina)之後的幾個月裏,密西西比州南部報告親密伴侶暴力(IPV)的婦女比例,從33.6%增加到45.2%,低收入母親被轉移到臨時的大規模庇護所,許多人認為這對自己和孩子不安全。
同樣,基於全國家庭健康調查的研究顯示,2004年海嘯後,印度4個邦IPV有所增加,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身體暴力和性暴力,分別增加了61%和232%,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的情感暴力增加了122%。此外,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洪水破壞了超過五十萬所房屋,迫使居民搬到臨時難民營,婦女在那裏面臨語言和性騷擾。
暴力侵害婦女的行為,深深植根於社會和結構問題,例如她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資源配置的性別差異、不安全的環境,以及有限的獲得支持機會,所有這些都可能因自然災害而加劇。例如,此類災難造成的失業,會削弱家庭的議價能力,並給男性帶來心理和經濟壓力,通常導致酒精和毒品使用增加——這是IPV的典型觸發因素。婦女狀況比以往更為窘迫,但阻礙她們轉向非農業就業的社會和文化障礙依然,使她們無法參與經濟決策。
災害不僅增加了IPV,還使社區變得不安全。少女遭受性虐待和性剝削的風險很高,主要是因為她們需要依賴他人。為流離失所者服務的臨時營地,往往充斥着犯罪。男人尋求性交易換取食物、水和住所等基本需求,而女性經常被強姦和性侵犯。此外,長途跋涉收集木柴和飲用水,以及不可靠的街道照明,只會導致更高的受害率。
洪水和其他自然災害的長期影響,同樣具有破壞性。這種災難造成的經濟衝擊,可能給深受社會和經濟剝削的婦女造成負增長環境。例如,洪水破壞通常導致農業就業急劇和持續下降,嚴重限制了婦女今後在家庭之外的機會。
為了防止自然災害對印度婦女造成不成比例地高的傷害,政府必須制定法律制止性別暴力,例如實行禁酒令;以及推出提高警方反應能力的政策,如配備女性警官的警務室。確保更大的經濟獨立性也至關重要,政策制定者必須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確保婦女獲得替代就業機會,包括在乳製品行業和其他農業相關行業的就業。此外,官員應僱用婦女協助管理疏散避難所,並將她們納入災難規劃。
國際救援委員會應與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尤其是婦女)合作,制定戰略,遏制自然災害恢復期間的性別歧視和暴力。通過向受影響的婦女直接轉移救濟資金,政府和國際組織可以賦予她們能量,使她們能夠擺脫虐待關係,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技能。
利比亞最近發生的災難性洪災,奪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迫使成千上萬人離開家園,這說明了極端天氣構成的緊迫和持續的全球威脅。在印度和其他地方,重點必須放在解決之前存在的兩性不平等和暴力,以限制此類災害的最初破壞,減少隨後的流離失所和移民風險。堅韌的婦女才能造就堅韌的社會。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