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全球衰退確實即將降臨嗎?

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1月13日

那些世界知名經濟學家們,在2022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努力說服自己:如果全球經濟還沒有陷入衰退,那麼它肯定是在陷入衰退的路上。但隨着這一年行將結束,全球經濟滑坡已被延後到2023年。

今年上半年那些關於美國陷入衰退的報道,顯然都為時過早,特別是考慮到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程度。而儘管許多人再次自信地宣稱,經濟下滑無可避免,但來年出現經濟下滑的機率遠低於100%。在美國聯儲局和其他主要央行的快速加息之下,2023年出現經濟衰退的機率為50%,而在未來兩年中的某個時點,出現經濟衰退的機率則為75%。

受到能源價格飆升沉重打擊的歐洲,更有可能進入衰退——傳統認知將其定義為連續兩個季度的GDP下降。然而中國的情況似乎更糟糕。它與歐洲有着同樣的問題,再加上房地產行業崩潰和新冠病例激增,這是因為中國政府最近決定在尚未充分推動疫苗接種的情況下,重新開放經濟。

雖然中國2023年的增速,預計會遠低於其四十年來的慣有歷史步伐,但其GDP不太可能連續兩個季度收縮。畢竟即使中國GDP增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高峰期下降了8個百分點,也不足以使其國內產出絕對值有所縮減。而這又是一個說明以連續兩季GDP負增長的規則來定義經濟衰退的做法,存在缺陷的例子。

此外,許多國家當前的經濟困境都是咎由自取的,因為它們犯下了很多既有害又可預知的政策錯誤。例如歐洲在2011至2021年間,毫無必要地加深了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致使其在克里姆林宮對烏克蘭發動戰爭時變得異常脆弱。中國也同樣為其嚴厲新冠清零政策付出了高昂的經濟代價,而缺乏一個如何放鬆疫情管制的計劃,則意味該國的病毒遏制戰略,只不過是將眾多新冠死亡病例延後了一些而已。

美國也犯了許多錯誤,包括甘願放棄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領導權,無視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多年來談判達成的貿易框架。前總統特朗普下達的關稅是錯誤的,而現任總統拜登卻並未採取什麼措施把它們撤銷。他那部《降低通脹法案》中大體值得稱讚,但其中那個「購買美國貨」條款,卻無視了世貿組織規則。

雖然利率上升的預期不利影響尚不明顯,但有跡象顯示「全盤泡沫」終於破裂了。美國股票價格於2021年1月見頂,此後一直呈下跌趨勢。債券、房地產和新興市場資產今年也都在下跌。

2021年7月,我認為主導各金融市場的資產泡沫有90%的可能性會破滅。(相對於股息、收益或收入的)歷史高估值,是一個明顯指標,儘管去年這個時候實際利率甚至名義利率都是零或負值。低折現率意味幾乎任何資產價格水平都可以被合理化為未來收入的折現值。

2022年開始有4種資產更清楚地喊出了「我是一個泡沫」:Gamestop這類迷因股、加密貨幣、非同質化代幣(NFT)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每一種都是創新(儘管不一定是以一種好的方式),並且在年底前都崩潰了。

那麼精明的投資者,是否應將這些下跌視為機會,並「逢低買入」?鑑於股市尚未恢復到3年前新冠疫情前夕的水平,我們有理由認為,它可能會在與經濟基本面相契合之前進一步下跌。加密貨幣也可以這麼理解,因為它們沒有任何基本價值。

雖然2023年的世界經濟會很艱難,但即使考慮到連續兩個季度的標準過於狹隘,即將到來的低迷或許也不應被稱為經濟衰退。戰後全球經濟增長很少在一個季度內低於零,更不用說兩個季度了。根據這一標準,1974年和1981年由石油衝擊引發的嚴重衰退,並不符合全球衰退的條件。即使是在那些明顯衰退時期,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正增長,也往往超過發達經濟體的負增長,兩個明顯的例外則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的新冠病毒危機。雖然經合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預計,2023年全球增長將從2021年的6.1%驟降至2.2%至2.7%,但即使如此,世界經濟也不太可能連續幾個季度出現收縮。

即使我們採用不那麼嚴格的標準來定義全球經濟衰退,例如GDP增長率下降至2.5%以下,2023年的全球經濟衰退也很難成為定局。它有可能嗎?當然有可能,但卻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誰準備好對抗塑膠污染?

下一篇世界需要什麼以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