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糧食體系正面臨氣候衝擊、生產力偏低、供應鏈中斷和土壤退化等諸多挑戰。儘管耕地面積足以滿足自身糧食需求,但據2022年統計,每5個非洲人中就有1人營養不良。而要實現糧食自給不僅需要有效的管理,也許最重要的是推廣種植一些更加適應當地條件的作物,比如小米、高粱、苔麩(teff)和福尼奧米(fonio)。
這些未充分利用的作物,長期以來一直是非洲社區的主食來源,具有營養、環保和經濟方面的優勢。遺憾的是它們往往會被食品企業和零售商忽視,為了在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快速城市化和不斷變化的口味抑制了人們對非洲傳統作物的需求,增加了對少數全球主導性糧食作物的依賴。只有20種植物能夠滿足全球90%以上的糧食需求,其中玉米、大米和小麥佔據了總熱量的60%。但僅僅依賴少數幾種主要糧食作物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在氣溫不斷上升情況下。如果缺乏有效的氣候適應策略,到2050年這些作物的產量,可能會下降多達30%,屆時需求將超過供應,甚至導致更多人挨餓。
非洲各國政府必須與農業食品行業和農民合作,提升對高氣候適應性高營養作物的需求,為非洲大陸日益增長的人口提供食物。目前此類「有潛力作物」有300多種,而且其中一些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歡迎,包括扁豆、木薯、南瓜和紅薯。但還有許多潛力作物僅為那些種植它們的社區所知。
人們對這些作物的興趣正與日俱增。西非的非洲福尼奧米商業化進程相對成功,這種古老的非麩質穀物正受到國際關注,全球食品品牌家樂(Knorr)將其評為增進地球健康的「未來50種食品」之一。而作為一種所謂的超級食品,來自非洲之角的苔麩也愈來愈受到歡迎。
國家政策者和國際合作夥伴在減少非洲對玉米和小麥等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過度依賴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加納政府通過政策推廣穀物粉混合以促進本地紅薯的消費。在肯亞,國際馬鈴薯中心鼓勵當地婦女用黃肉紅薯製作一種名為chapati的薄面餅。更多使用這些作物不僅有營養上的好處,還能創造新的投資機會,特別是消費者已經對這些替代性主食表現出一定偏好了。
但要改變飲食習慣並打造新的市場,政策制定者必須確保非洲農民和社區從種植適應性作物中獲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非洲福尼奧米這類高氣候適應性高營養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可行性不如傳統主食。在塞內加爾,福尼奧米的脫殼過程需要耗費大量勞動力,最終只有10%的收成能夠進入市場流通,其餘則被農民及其家人吃掉了,導致目前種植福尼奧米的經濟動因不足。但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為農民提供更好的設備和加工方法,可以使這種穀物在更廣闊的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大規模推廣適應性作物及其相關技術需要市場和政策激勵、研究資金和監管改革。由非洲聯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美國國務院發起的「適應性作物和土壤願景」(Vision for Adapted Crops and Soils)則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該願景宣導採取包括適應性作物土地利用規劃,和肥料技術在內的全球性干預手段,同時協助政府制定支持政策和建設農業能力,還向農民傳授相關種植技術。
在9月於盧旺達吉佳利舉行的非洲糧食體系論壇上非洲各機構表達了領導這項工作的意願。特別是非盟委員會在《非洲糧食體系共同立場》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立場認為要擴大非洲大陸的糧食供應就必須對傳統和本土作物進行針對性投資。為實現這一目標,非洲和其他地區的私營部門必須投資於研發,擴大採用適應性作物生產的、吸引非洲和其他地區消費者的新一代食品的生產規模。
政策制定者則必須通過與開創性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國家行為者合作去消除各類制約因素,推動潛力作物的商業化。這可能意味着利用混合目標等政策,提供稅收減免和補貼等激勵措施並開展公眾宣傳活動。政府還可以通過採購將適應性作物引入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機構的餐單中。
政府、發展夥伴、私營部門和農業合作社之間更緊密的合作可以加速適應性作物的推廣。這些舉措有望幫助許多非洲國家實現農業實踐多樣化的目標,減少對玉米、小麥和大米的依賴,達成有利於人類和地球的增長。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