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金融包容性必須惠及最後10億人

豐格勒(Wolfgang Fengler)| Project-Syndicate

2025年3月27日

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目標是消除貧困。按照這一標準我們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赤貧人口數量從1990年的19億,下降到當前估算的6.15億,而這主要歸功於那幾個人口最多的亞洲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

但正如馬拉松的最後一英里據說才是最艱難的那樣,迄今為止所取得的進展也不足以讓反貧困工作衝過終點。現在那些貧困現象根深蒂固的國家仍然是人口增長最快的,而全球化的引擎也不再像以往那般強勁有力,因此僅靠增長是不夠的。此外,擺脫貧困只是邁向真正繁榮的一步。為了將機會的階梯延伸到所有人,並讓窮人融入充滿活力的經濟活動中,我們還需要其他補充性手段。

在這方面加強金融包容性會有所幫助,因為貧困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收入多少,而是他們的收入能買到什麼。降低商品和服務的成本從而使那些收入微薄者更易獲取它們就能減少貧困。雖然發達經濟體的政府經常提供各類基礎服務,但福利供應範圍有限的全球南方國家卻做不到這一點。基本商品和服務對許多這類國家的窮人來說有時更加昂貴,而且由於他們只購買少量產品,因此觸達這部分社會群體的成本往往更高。

金融企業在克服這些障礙方面尤為有效。通過降低服務成本和擴大服務範圍,它們展現了包容性如何可以推動更廣泛的發展。為了探索個人獲取金融服務的門檻,世界資料實驗室在萬事達卡包容性增長研究中心的支援下,將自身消費模型與世界銀行的Findex資料庫結合了起來。

我們的研究發現,從基本的移動支付錢包到全面銀行服務,金融包容性的提升會使貧困人口極大受益。我們以全球60億成年人,15歲及以上、更有可能從事經濟活動的人群為研究目標,並根據消費水平將他們分成六組,每組10億人。

最貧窮的10億人,每天消費不足5美元,以往都被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其經濟生活完全靠現金支付維持。但在過去10年間移動支付和數字支付領域發生了一場無聲的革命,尤其是在印度和非洲國家。因此,世界上最貧窮的10億成年人中有三分一以上如今可以獲得金融服務(見圖表1)。

收入增長效應和價格效應的相互作用推動了這些成果的實現,前者指的是有更多人跨越了使他們「可享受銀行服務」的收入門檻,而後者則是指向無銀行賬戶者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下降了。

2015年時約有34億人可享受金融服務。當時步入金融體系的「價格門檻」(按2017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每天8美元,這導致有20億人(佔當時世界成年人口數量的近40%)被排除在外。過去10年間的經濟增長催生了更大規模的全球中產階級。與此同時在移動支付和數位銀行等技術創新之下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門檻大幅下降。

在這兩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自2015年以來又有14億人獲得了金融服務,其中約8億人得益於收入增長效應,餘下6億人受惠於價格效應。全球金融體系的平均進入門檻已降至每天5美元。這一較低的准入障礙體現了數碼貨幣系統所帶來的影響,大大提升了對貧困人口的包容性。在那些表現最好的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金融服務的價格門檻可以降到每天2美元,低於每天2.15美元的極端貧困線。

過去10年所取得的進展證明,只要將創新、投資和協作適當結合起來就可以實現金融包容性。因此,在如今接近與貧困作鬥爭的最後一英里時,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將那些最為邊緣化的社區納入金融服務範圍。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5.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中央銀行必須遏制自然危機

下一篇發展援助削減時代的慈善事業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