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能源危機是否與以前一樣嚴重——尤其是1970年代的石油衝擊?世界各地都在問這個問題,消費者受到高價格的打擊,企業擔心能源供應,政治領導人和央行官員疲於應付通脹,國家面臨收支平衡壓力。
所以,是的,這場能源危機同樣嚴重。事實上,今天的危機可能更糟。1970年代只涉及石油,而這場危機包括天然氣、煤炭,甚至核燃料循環。除了引發通脹,今天的危機正在將昔日全球化的市場,轉變為一個分散的、更加容易受到破壞的市場,從而抑制經濟增長。再加上烏克蘭戰爭引發的地緣政治危機,進一步加深了世界大國競爭。
今天的能源危機並非始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是始於去年世界擺脫新冠大流行而引發的能源需求激增。也就是中國煤炭短缺,價格飆升。隨後,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收緊,價格飛漲,油價也隨之上漲。
通常,隨着能源價格的上漲,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會將其向主要客戶——歐洲的天然氣銷售量增加至高於最低合同量。相反,它堅持合同,即使它本可以生產更多。當時,俄羅斯似乎正試圖迫使價格上漲。但相反,克里姆林宮很可能一直在為戰爭做準備。
由於歐洲35%至40%的石油和天然氣依賴俄羅斯,因此普京認為雖然歐洲人會抗議入侵,但最終會袖手旁觀。他執着於自身賦予的使命,要恢復他心目中俄羅斯歷史帝國,沒有預期他們會如何回應隔鄰的無端戰爭。
展望未來,5個因素可能使今天的能源危機更加嚴重。首先,普京削減俄羅斯向歐洲供應的天然氣合同量,這開闢了第二條戰線。目標是防止歐洲人為下一個冬季儲備足夠的供應,並推高價格,造成經濟困難和政治不和。普京在6月時在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的講話中,闡明了他的邏輯:「歐洲日益惡化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將「分裂他們的社會」,並「無可避免地導致民粹主義……以及短期內歐洲精英的變化」。
事實上,德國現在正在預判天然氣配給的必要性,其經濟事務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警告稱,如果歐洲無法管理當今能源引發的經濟破壞,將會發生「雷曼兄弟式的危機蔓延」(指2008年金融危機)。
其次,與伊朗達成新的或恢復核協定幾無可能。因此,對伊朗的制裁不會解除——這意味伊朗石油不會很快流入世界市場。
第三,儘管沙地阿拉伯可能會因美國總統拜登到訪而增加石油產量,以幫助「穩定」石油市場,但不太可能持久,因為沙地或(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短期內沒有大量額外石油可以生產。與此同時,由於大流行以來缺乏投資和維護,許多其他石油出口國甚至無法恢復到之前的產量。
第四,中國的「清零」封鎖措施大大削弱了經濟活動,從而大大減少了石油需求。但如果取消許多限制,石油消費和需求將隨之大幅增加。
最後,無論原油市場多麼緊張,生產人們實際使用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的煉油行業的緊張程度更甚。該行業已發展成一個複雜的、高度聯動的全球系統。俄羅斯正在提煉它要運往歐洲的產品,而歐洲正在向美國東岸運送它不需要的汽油等等。
在某些地方,該系統正在開足馬力,美國煉油廠已經以約95%的產能營運。但系統整體仍跟不上需求。俄羅斯煉油廠僅部分運作,使歐洲得不到石油產品;歐洲也沒有足夠的汽油運到北美。中國煉油廠產能利用不足70%。由於大流行、新法規和經濟挑戰,全球每天約有400萬桶的煉油產能被關閉。再加上事故風險、糟糕的政策決策,以及颶風摧毀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煉油廠,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
儘管如此,一些國家仍然可以提高產量。加拿大——僅次於美國、沙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可以與其主要市場美國合作,提供額外的石油。美國頁岩油生產恢復正常,今年可能每天增加80萬至100萬桶的新產量——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產量。
其他可以緩解危機的因素,包括價格變化和消費者的反應。5月,美國汽油需求比大流行前的2019年5月減少了7%。然而,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更多人在家工作的結果。
經濟放緩也可能抑制價格。標準普爾最新全球採購經理指數顯示,經濟增長放緩,美國製造業活動「滑入下降……程度之深,只有兩次超越它」——在大流行封鎖高峰期和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同樣,歐洲增長也急劇放緩,至16個月低點。這種放緩可能會減少需求,降低能源價格。但是,當然,它們也會收緊西方聯盟和民眾團結。
接下來的6個月將是關鍵,考驗歐洲是否能夠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天。在哈貝克所說的「苦澀」但「必要」的決定中,歐洲將需要燃燒更多的煤炭。在未來艱難的幾個月裏,政府與管理現代經濟所依賴的能源流動的行業之間,需要進行更明智的合作。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