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全球化結束了嗎?

奈伊(Joseph S. Nye, Jr.)|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4月21日

去年底,台灣(乃至世界)領先半導體生產商的傳奇創辦人張忠謀,宣稱「全球化幾近死亡」。在這個供應鏈因新冠疫情和中美競爭加劇而中斷的世界中,其他評論員紛紛附和,許多公司已經開始「在岸化」和「近岸化」採購商品。但就此認為全球化已經結束是錯誤的。眾多人類歷史揭示了原因。

全球化無非是洲際而非國家或區域距離上相互依存的增加。它本身無所謂好壞,它有很多維度,絕不是新事物。自從我們的祖先在逾100萬年前開始離開非洲以來,氣候變化和移民便一直在推動人類在地球上的擴散,許多其他物種亦然。

這些過程總是引起生物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起源於亞洲的黑死病,在1346至1352年間殺死了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當十五和十六世紀歐洲人前往西半球時,他們攜帶的病原體使當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軍事全球化最少可追溯至波斯王薛西斯(Xerxes)時代,然後是亞歷山大大帝,他們的帝國橫跨三大洲。當然,在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太陽永不落。通過這一切,偉大的宗教也傳播到多個大陸——這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全球化的形式。

最近,焦點集中在經濟全球化:貨物、服務、資本、技術和資訊的洲際流動。同樣,這個過程並不新鮮,但技術變革大大降低了與距離相關的成本,使今天的經濟全球化「更加深入和迅速」。絲綢之路在中世紀連接亞歐大陸,但它遠不如現代集裝箱船浩浩蕩蕩,更不用說瞬間連接各大洲的互聯網通訊了。

全球化在二十世紀主要被視為一種經濟現象,但在2000年代成為一個政治流行語(不管是對於支持者還是批評者)。當達沃斯的暴徒打破麥當勞的窗戶,抗議亞洲勞工條件時,這就是政治全球化。

當前的全球化明顯不同於十九世紀的全球化。在十九世紀,歐洲帝國主義提供了全球化的大部分制度結構,而當時更高的成本意味直接參與其中的人更少。西方公司在160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擴張,到十九世紀末,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存量相當於全球產出的10%左右。到2010年,全球FDI存量中也包括了非西方公司,並且其規模相當於世界GDP的30%左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全球高度相互依存,包括人員、商品和服務的流動。也存在不平等性,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分享不均。但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並沒有阻止主要交易夥伴大打出手(這也是當時人們稱之為「大戰」的原因)。在經歷了4年毀滅性的暴力和破壞之後,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度急劇下降。世界貿易和投資直至1960年代才恢復到1914年的水平。

同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嗎?是的,如果美國和俄羅斯或中國陷入一場大戰化。但如果排除這種意外情況,便不太可能重蹈覆轍。對於所有關於經濟「脫鈎」的討論,迄今為止的中斷都是有選擇性和不完全的。2020年新冠低迷後,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強勁復甦,只是不同領域恢復程度各不相同。

美國設置了新的壁壘,阻止某些敏感商品進出中國,其從中國的進口僅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水平增長了6%,而其從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則增長了30%以上。因此,就美國而言,區域化的復甦似乎比全球化更為強勁。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固然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在2018至2022年期間,從21%下降至17%,但美國從越南、孟加拉和泰國的進口增長了80%以上。這些數字顯然表明全球化未死。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與美國的新亞洲貿易實際上是中國貿易的仲介。與冷戰期間的蘇聯相比,美國及其盟友與中國經濟的關係更加緊密。西方國家可以通過將華為等中國公司排除在西方5G電訊網絡之外,以降低安全風險,而無需承擔破壞所有全球供應鏈的過高成本。

此外,即使地緣政治競爭大幅遏制經濟全球化,世界仍將通過生態全球化保持高度相互依存。流行病和氣候變化遵循生物學和物理學規律,而不是政治規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導致代價高昂的海平面上升,或美國或歐洲的天氣擾亂,反之亦然。

這些成本可能是巨大的。科學家估計,始於武漢的新冠疫情,給中國和美國均造成了逾100萬的超額死亡,部分原因便在於兩國未能在政策應對方面進行合作。成功應對氣候變化或未來流行病,需要承認全球相互依存,即使人們不喜歡它。

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降低距離重要性的技術變革推動的。那不會改變。全球化還沒有結束,只是它可能不再是我們想要的那種。

 

 

Copyright:ProjectSyndicate,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向富人徵稅拯救地球

下一篇即將降臨的厄運循環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