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特朗普產業政策延續多於中斷

雷諾茲(Elisabeth Reynolds)| Project-Syndicate

2025年2月5日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發表了一系列聲明和行政命令,但對於其前任拜登(Joe Biden)的產業戰略,延續多於破壞。事實上,重建美國產業能力以保護國家和經濟安全的必要性已成為廣泛共識,這一進程在半導體、關鍵礦產、國防和能源領域已經開始展開。

私營部門的投資可能是衡量這些政策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自拜登政府於2022年8月通過《CHIPS與科學法案》和《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以來,私營部門的投資非常可觀,半導體投資約為4500億美元、清潔能源製造業投資約為950億美元。迄今為止,美國政府通過該法案每花費1美元,就能撬動5至7美元的私人資本。無論使用胡蘿蔔(補貼)還是大棒(關稅)來支持這些投資,它們的勢頭都在不斷增強。

特朗普關於重建美國製造業的早期聲明表明,這兩種工具都可用於刺激投資。平心而論,補貼是比關稅更有針對性的策略,尤其是因為全面徵收進口關稅會提高成本,特別是中間產品的成本,從而抑制投資勢頭。特朗普會在多大程度上倚重關稅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產業政策將是其經濟議程的一部分,一如拜登時期。

能源問題可能是兩屆政府分歧最大的問題,現在就確定特朗普的政策將如何實施還為時過早,只能說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將大幅上升。收回補貼會面臨法律挑戰(84%的IRA補貼在特朗普上任前就已簽約),而清潔能源稅收抵免已證明很受歡迎,尤其是在共和黨州和搖擺州。特朗普政府偏愛某些可再生能源(水電、核能、地熱),排斥其他(太陽能、風能)。但是,鑑於美國電網容量不足和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清潔電力的經濟性和消費者的偏好,將成為美國能源結構的驅動力。

特朗普對人工智能的雄心(正如他對星際之門(Stargate)—一個私人資助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項目的支持所表明的那樣)將要求擴大能源來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以滿足數據中心和製造業的需求。科技公司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比如,微軟去年購買了三哩島核電站;2023 年風能佔德克薩斯州發電量的近30%,數據中心正在德州倍數增加。

美國缺乏造船能力是另一個日益令人擔憂的問題。商業造船在美國幾乎不復存在,而在滿足海軍生產預算和時間表方面的紀錄也非常糟糕。重建這些能力需要採取多管齊下的戰略,包括支援創新型初創企業和與外國公司合作(如半導體行業),以創建具有競爭力的國內產業。對中國船隻(近年來在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徵收關稅並不能實現這一目標。

但特朗普政府不應止步於此。要成為生物製造和量子計算等前沿產業的全球領導者,美國需要工程和科學技能以及對製造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在這方面,美國也正在與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進行正面競爭。

美國製造業所依賴的全球供應鏈花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才建立起來;它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在一夜之間被拆除或重建。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必須另闢蹊徑聚焦於製造業,提高生產力、可持續性和復原。這意味着要納入冗餘和區域化供應鏈,並與盟友和合作夥伴合作,使目標和政策保持一致。這還意味要專注於製造能夠利用美國巨大創新能力的產品。美國新一批製造業初創企業和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彰顯了這一優勢。現在,由於數碼化、自動化以及風險投資和其他私人資本對工業的新關注,這些初創企業可以在國內擴大規模。

要實現這一願景,首先需要對數碼化能力進行投資,這是一切成功產業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國製造企業使用專業軟體或雲計算,在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方面,美國也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更好地利用資料、人工智能以及包括機器人和3D列印在內的新型生產系統,可以提高生產率、品質、安全性和產量。數碼連通性還能增強供應韌性,並通過跟蹤追溯投入和產出,幫助減少能耗、浪費和排放。

振興製造業勞動力也至關重要。到2033年,美國將面臨近200萬製造業工人的短缺。避免短缺的最佳方法是提高現有工人的技能,這將提高他們的生產力,並吸引新一代工人加入該部門。這可以與數碼化同時實現,因為採用先進新技術的公司也會在技能提升方面進行投資。

當然,製造業工作崗位在美國就業中所佔比例很小(低於10%,但具有很大的乘數效應),而且新工作崗位的創造速度將放緩,部分原因是人工智能和自動化。但這些工作與支撐美國經濟繁榮的技術和產業息息相關。就工資和福利而言,這些工作也可能是高品質的,對美國來說比增加工作數量更重要。

重建美國的產業基礎已成為美國經濟政策的核心支柱。和拜登一樣,特朗普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制定和實施21世紀產業戰略,吸引私人投資,重胡蘿蔔輕大棒,最終建立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業。這是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應該支持的議程。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5.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給英國增長議程一個機會

下一篇全球化還有未來嗎?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