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不可理喻的美國財政保守派

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7月3日

美國政府債務的長期可持續性,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原因並不是人為造成的債務上限危機——該危機已經在5月底得到解決,當時距離美國財政部資金耗盡僅餘數天。相反,人們再次仔細審視這個問題的背後動力,來自於過去一年中利率的快速上升。

只要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保持在近零水平,聯邦政府便可以繼續借貸。但是美國國債利息支出的激增,及其在2023和2024年進一步增加的預期,已經成為了一個財政政策強力制約因素。雖然2021至2022年的通貨膨脹激增,改善了美國的債務相對GDP比率,但國債實際利息支出的上升幾成定局,且眼下通脹正在降溫。

從廣義上說,審慎的財政政策基於兩個指導原則。首先它應當是反周期的:政策制定者應該增加支出(或減稅)以刺激經濟,從而應對經濟衰退,同時在經濟繁榮時限制支出(或加稅)。第二個原則強調長期可持續性:債務的增長速度應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這樣債務相對GDP的比率便會下降。

雖然美國的財政政策通常是反周期的,但仍存在改進空間。小布殊政府在2008年和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都正確地增加了支出以應對經濟大衰退,只是這些努力——在民主黨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失去眾議院多數席位後遭到削減——並不足以使經濟迅速反彈。直至2018年5月失業率才最終降至4%以下。

同樣,2020年的特朗普政府和2021年的拜登政府,都正確地增加了政府開支以抵消新冠疫情的經濟影響。但這一次政策制定者反應過度了:雖然失業率在2021年12月回落到4%以下,但過度的財政擴張助長了過去兩年的通脹飆升。儘管如此,美國的財政政策至少還是對過往兩次經濟衰退作出了迅速有效的應對。

然而,當涉及可持續性時,美國的財政政策卻得分不高。人們往往容易在短期波動時忽視長期的發展軌跡。公共債務相對GDP的比率,在二戰結束時達到頂峰後逐漸下降,直到1980年代列根減稅政策導致創紀錄赤字後方才停止。從那時起債務相對GDP的比率穩步上升,並在2020年時幾近達到1946年的紀錄。這一趨勢只有在1996至2000年期間總統克林頓管治下才得到暫時扭轉。

長期預測顯示,隨着美國人口的迅速老齡化推動強制性支出的增加,債務比率將繼續上升。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最新發表的報告,社會保障支出將從2022年相當於GDP的4.8%,上升到2033年的6%,醫療保險支出將從相當於GDP的2.8%,上升到4.1%。報告預測債務相對GDP比率,將在十年內打破1946年的紀錄,從2023年相當於GDP的98%,攀升至2033年的118%。鑑於利息成本和強制性支出預計將超過經濟增長,預計到2053年聯邦債務將達到GDP的195%。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便在最近一次演講中令人信服地論證說,美國的債務發展軌跡實際上可能會更糟。

人們可能會天真地認為,那些強烈反對提高債務上限的自稱為極端保守派人士,會有可行的建議消滅聯邦赤字和恢復債務可持續性。畢竟這就是財政保守主義的字面意義。但美國的財政保守主義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理喻的生物,至少在共和黨內是這樣。

極端保守派共和黨人聲稱,他們希望通過削減聯邦開支而非社會保障、老年醫療保健和某些醫療保健計劃,以平衡預算。今年2月美國眾議員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打斷了拜登的國情咨文演講,稱總統是個「騙子」。而激怒她的似乎是有人暗示,國會共和黨人支持削減社會保障或老年醫療保健。

極端保守派似乎不明白的是,權益支出約佔所有政府支出的一半,而且還在穩步增加。2022年強制性支出佔聯邦支出的49%,如果包含農產品價格支持和其他收入支持項目,則為63%。此外,保守派主張增加軍事開支。假設政府繼續為其債務支付利息,那利息支出和國防支出的組合,佔政府支出的另外五分之一,並且可能會增加(退伍軍人的福利不屬於應享權益或軍事支出)。

當然極端保守派也希望保持低稅率。這些條件綜合起來意味共和黨人有意削減聯邦預算的其餘部分。但是非國防性的可支配支出只佔政府總支出的16%。這顯然不足以平衡聯邦預算。

這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問題:聯邦預算赤字為1.4萬億美元,而非國防可支配支出在2023年預計總額為0.9萬億美元。此外削減所有非國防性可支配支出意味取消空中交通管制、執法、移民管控、國家公園和氣象服務。但即使在一個我們可以實施這些削減的世界裏,這些演算法也根本無法成立。

為了恢復債務可持續性,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必須採取措施減緩權益支出的增長,特別是社會保障。他們還必須在提高一些稅收的同時進行改革,以使稅收制度更加高效和公平。這需要向美國國稅局提供履行其職責所需的運作資金。
這種方法符合國會共和黨人聲稱代表的財政保守主義原則。但不幸的是,共和黨人真正代表的東西——不合情理的開支削減、目標不明的減稅,以及除非削減國稅局運作預算否則將美國推向違約的空洞威脅——只會讓長期財政前景變得更糟。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地方新聞能得救嗎?

下一篇就全球最低企業稅需做更多工作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