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約44億人口稱之為「家」的城市,正日益面臨災難性氣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洪水威脅着紐約和雅加達等沿海特大城市,而極端熱浪——每年困擾南亞和中東城市的極端熱浪——預計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我們的建築環境和基礎設施,正受到不可預測的天氣和不斷變化的人口的考驗,許多城市社區正面臨與氣候相關的健康和經濟風險。空氣污染和自然災害等危險,在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有可能使更多人陷入貧困。
與此同時,城市對我們今天面臨的更廣泛挑戰「貢獻」不成比例地高。據估計,城市已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和能源消耗的78%,並且這些數字還會隨着城市化的擴大而增長。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資料,到2050年,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比例,預計將增加至68%。
顯然,城市將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核心作用。人工智能是可以為城市提供急需的支援,並為提高韌性提供機會的因素之一。如果以負責任和合乎道德的方式開發和部署人工智能,可以加速城市氣候解決方案,實現基於科學的可持續發展,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供創新,使我們能夠將最脆弱的社區放在首位。
但第一步是提高我們對人工智能作為韌性城市工具的許多潛在應用的理解。例如,處理大量數據的挑戰是,準確地為未來氣候情景建立模型、作出明智規劃決策的主要障礙。幸運的是,通過人工智能的力量,基礎模型和地理空間分析,可以協助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視覺化我們的城市。
以面臨惡劣和不斷變化的天氣模式的大都市地區為例。借助即時和歷史氣候數據,以及人工智能驅動的預測能力,政府可以引入新的備災和救災工具。從普通公民到負責保護和維護關鍵基礎設施的人士,每個人都可以更好地了解情況並做好準備。
人工智能還可提高各層次城市營運的可持續性,從而減少城市的超大排放和環境影響。智能軟件應用程式可以集成人工智能分析建築物的能源使用、用水量和廢物管理,提供使社區和組織能夠就可持續性作出更負責任的決策的洞察。
此外,隨着連接設備的增加推動深度數據收集,城市基礎設施維護等安全措施,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用和高效。試想所有受到前所未有的天氣事件威脅的橋樑和道路。當與人工智能結合時,數據的使用可以遠遠超出基本的監控和報告範圍。
人工智能的城市應用也不會止步於此。該技術可以優化公共交通和交通規劃,以實現更可持續的城市交通。它可以協助確定擴大急需的綠色空間的最佳地點,同時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
政府、公共服務提供者和非牟利組織,都有愈來愈多的機會接觸和探索人工智能工具,例如通過徵求建議書和公益計劃,如IBM所提供的。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69%的城市已經在探索或測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途,但只有2%的城市開始實施。作為IBM的影響總監,我知技術的普及性,以及有效使用技術所需的技能,可能是實施的主要障礙。當你想到氣候驅動的威脅分布不均時,對擴大普及的需求便變得更加迫切。在我們的城市中,空氣污染和缺乏清潔能源等問題,對最貧窮和最脆弱的居民的影響尤為嚴重。這些是從人工智能中可以獲益最多的社區。
我們都有責任讓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支持弱勢群體。這意味提供平等的氣候工具獲取機會,支援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能培訓,制定旨在滿足歷史上被邊緣化的城市人口特定需求的計劃。特別是,提高技能將在加速脆弱社區採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工具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私人領域可以通過與公共機構建立關係,以及與已經參與支持弱勢社區的組織密切合作,發揮自身的作用。
接受人工智能,並將其用於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城市更安全、適應性更強、更可持續。為人們提供預測、應對並從氣候驅動事件中恢復的工具的技術就在這裏。但是,我們所有人——社區、政府和公司——都有責任盡可能地利用它。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最新的 PS 活動,AI 政策的現在還是永遠?,可以在這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