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戳破中國的氣球

奈伊(Joseph S. Nye, Jr.)|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3月23日

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峇里島會晤時,同意舉行高級別會議,為中美戰略競爭建立「護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定於上月訪問北京啟動這項工作。但是,中國向美國領土上空派出一個監視氣球(肉眼可見),布林肯的訪問應聲叫停,比擊落氣球還要快。

這肯定不是中國第一次以這種方式部署氣球,但這次的時間實在不巧。不過,如果布林肯繼續訪問行程,情況可能會更好。

是的,中國令人懷疑地聲稱,該裝置是一個誤入歧途的氣象氣球;但情報掩飾絕不是中國獨有。上月的事件有1960年的影子,當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和蘇聯總理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原定會面,建立冷戰護欄。但隨後蘇聯人擊落了一架美國間諜飛機,艾森豪威爾最初試圖將它淡化為一次錯誤的天氣監測飛行。峰會被取消,直到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才開始討論真正的護欄。

一些分析家將當前的美中關係比作冷戰,因為它也正在成為一場長期的戰略競爭。但這種比喻可能會產生誤導。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之間幾乎沒有貿易或對話,在氣候變化或大流行病等問題上也沒有生態相互依存性。與中國的情況幾乎恰好相反。以中國為主要交易夥伴的國家遠多於美國,這一事實將掣肘一切遏制中國的戰略。

但是,依照冷戰制定戰略固然會適得其反,這並不排除發生新冷戰的可能性。我們仍然可能意外地走上這條道路。因此,當前合適的歷史類比不是1945年,而是1914年,當時所有大國都認為,這只是一場短暫的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卻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摧毀了4個帝國。

1910年代初的政治領導人沒有充分注意到民族主義的日益強大。今天,政策制定者最好不要重複這個錯誤。他們必須對中國民族主義、美國民粹民族主義,以及這兩種力量之間的危險互動的影響保持警惕。由於中國外交手段笨拙,以及在台灣問題上對峙和發生事故的歷史更長,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擔心無意中升級的前景。

中國認為台灣是其一個叛亂省份。自從美國總統尼克遜於1971年訪問中國以來,美國的政策一直旨在阻止台灣宣布法理獨立和中國使用武力實現統一。但現在,一些分析家認為,雙重威懾政策已經過時,因為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可能會誘使它尋覓出手機會。

也有一些分析家持懷疑態度。他們警告稱,美國對台灣的直接安全保證會激起中國採取行動,而不是威懾中國,他們擔心高層官員對台灣的訪問,不符合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宣布的「一個中國」政策。

即使中國避免全面入侵,只是試圖通過封鎖或佔領一個近海島嶼來脅迫台灣,一艘船或一架飛機發生碰撞並造成人員傷亡,就足以引發全面升級。例如,如果美國通過凍結中國資產或援引《對敵貿易法》作出反應,兩國便會迅速陷入真正的冷戰——甚至是熱戰。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最近的一場戰棋推演顯示,美國可能會贏得這樣一場戰爭,但對雙方(以及世界經濟)都將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延長現狀。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認為,西方的目標不應該是取得對中國的全面勝利,而是要管理好與中國的競爭。正確的策略是避免將中國妖魔化,而是以「競爭性共存」的方式構建關係。如果中國在長期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對於旨在管理傳統以及經濟和生態相互依存時代的大國關係的戰略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

一個好的戰略必須建立在謹慎的淨評估之上。低估會滋生自滿,高估則會造成恐懼——這兩者都會導致誤判。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家經濟體;但即使其國內生產總值眼看就要超過美國,其人均收入仍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而且它還面臨着一些經濟、人口和政治方面的障礙。

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5年便已見頂,並且經濟生產力的增長也在放緩,也幾乎沒有堅定的政治盟友。如果美國、日本和歐洲能夠協調政策,將仍可佔世界經濟的最大部分,保持組織一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能力,有助改變中國的行為。這些長期存在的聯盟是管理中國崛起的關鍵。

在短期內,由於習近平日益專橫的政策,包括時機糟糕的氣球這樣的愚蠢行為,我們可能將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競爭的一面。但如果我們保持我們的聯盟,避免意識形態的妖魔化和誤導性的冷戰類比,我們便能成功。

如果中美關係是一場紙牌遊戲,可以說,我們拿到了一手好牌。但即使是一手好牌,如果打得不好也會輸。從1914年的歷史背景來看,最近的氣球事件應該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需要護欄。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氣候安全的失敗

下一篇為何對俄制裁不得要領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