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印度正處十字路口

魯賓尼(Nouriel Roubini)|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3月9日

印度有望在中期內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它擁有最多(且仍在增長)的人口,人均GDP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其生產力具備巨大的提升空間。此外,該國的軍事和地緣政治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其文化多樣性將催生與美英兩國媲美的軟實力。

人們必須將此歸功於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實施的諸多政策,使該國實現現代化並支持其增長。具體而言,莫迪對單一市場(包括通過去貨幣化和大規模稅收改革),和基礎設施(不僅是道路、電力、教育和衞生設施,還包括數碼能力)進行了巨額投資。這些投資——加上加速推進製造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科技和IT領域的比較優勢,以及以數碼為基礎的定制化福利系統——使印度經濟在遭遇新冠疫情下滑後再度表現強勁。

然而這種推動印度經濟增長的模式,現在也可能反過來制約它。影響該國發展前景的主要風險是微觀和結構性,而非宏觀或周期性的。首先,印度已經轉向一種經濟模式,即少數「國家冠軍」——實際上是大型私人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着舊經濟的重要部分。這類似蘇哈托管治下的印尼(1967至1998年)、胡錦濤管治下的中國(2002至2012年),或1990年代韓國主導下的各類財閥。

在某些方面,這種集中經濟力量的做法,對印度極其有利。在出色的金融管理之下,儘管投資率(佔GDP比重)遠低於中國,但經濟仍在快速增長。這意味印度的投資效率更高;事實上許多印度企業集團都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但這一制度的陰暗面在於,這些企業集團已經能夠掌控政策制定以為自身牟利。這產生了兩個廣泛的有害影響:它遏制了創新,並事實上扼殺了一些關鍵行業的早期初創企業和國內進入者;它正在將政府的「印度製造」方略,變成一個適得其反的保護主義計劃。

我們現在可能會看到這些影響反映在印度的潛在增長上——最近該國的增長似乎有所下降而非加速。正如亞洲四小龍在1980至1990年代,以基於總體製成品出口的增長模式取得了良好成就那樣,印度在科技服務出口方面也是如此。「印度製造」的目的是通過促進出口商品的生產,以加強經濟的可貿易性,而不僅是服務印度市場。

但相反,印度正走向更加保護主義的進口替代和(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國內生產補貼,這兩種做法均使國內產業和企業集團隔絕於全球競爭之外。它的關稅政策阻礙了自身在貨物出口方面的競爭力增長,同時對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的抗拒,也阻礙了它對全球價值和供應鏈的全面融入。

另一個問題是「印度製造」已經開始轉而支援汽車、拖拉機、機車、火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雖然生產的勞動密度在任何勞動力豐富的國家都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印度應該專注於自身擁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如科技和IT、人工智能、商業服務和金融技術。它需要更少的微型摩托車生產,以及更多的物聯網初創企業。與其他許多成功的亞洲經濟體一樣,政策制定者應該通過建立經濟特區來培育這些充滿活力的行業。如果沒有這些變化,「印度製造」將繼續產生一些不如人意的結果。

最後,最近圍繞阿達尼集團的一連串事件,預示了一種最終可能損害印度增長的趨勢。阿達尼的快速壯大,有可能是由政府傾向偏袒某些大型企業集團的體制促成的,而後者在支援政策目標的同時,也從這種親密關係中受惠。同樣,莫迪的政策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今國內和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政治領導人之一。他和他的顧問們沒有出現個人腐敗行為,不管阿達尼醜聞如何發展,他們所屬的印度人民黨都有理由在2024年贏得執政地位。但是阿達尼事件的擴散性影響令人擔憂。

有一種看法認為,阿達尼集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支持了國家的政治體制,並為那些可能因地方財政和技術官僚掣肘而無法得到資助的國家和地方項目提供資金。在這個意義上,該系統可能類似美國的「政黨分肥」政治,即某些地方項目在合法(但不完全透明)的國會投票流程中被指定了用途。

假設這種解釋是部分正確的,印度當局可能會回答說該體制對於加速基礎設施支出和經濟發展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這種做法也是有害的,與印度自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大量採購俄羅斯石油一樣,代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現實政治取向。

雖然這些物資相當於印度能源採購總量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它們是以很大的折扣進行採購。人均GDP約為2500美元的印度,利用低成本能源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比其富裕20倍的西方國家的抱怨根本站不住腳。

即使圍繞阿達尼帝國的醜聞,似乎並未延伸到企業集團之外,但這一案件確實對印度的制度健全性,和全球投資者對印度的看法產生了宏觀影響。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反映,裙帶資本主義企業集團對經濟政策的部分控制,將隨着時間流逝通過阻礙競爭、抑制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和增加不平等來損害生產力增長。

因此符合莫迪的長期利益的做法是,確保印度不走上這條道路。該國的長期成功最終取決於它是否能夠促進和維持一種具有競爭力、活力、可持續、具包容性和公平的增長模式。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結束俄烏戰唯一方式

下一篇公海條約正當其時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