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已經對俄羅斯這個G20國家(入侵烏克蘭前還是世界第11大經濟體),實施了5個月的嚴厲經濟和金融制裁。雖然制裁在近幾個月逐漸加碼,但圍繞其有效性、這場戰爭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更廣泛影響,以及西方下一步應如何作為的爭論,則仍未停歇。
關於第一個問題,儘管制裁效果並不如歐美所寄望般有效,但確實比克里姆林宮聲稱的更加嚴酷。俄羅斯央行預計今年本國GDP將收縮8%至10%(其他方面預測的跌幅更大),同時還對增長潛力造成更為持久的損害。進出口已被嚴重擾亂,外國投資流入基本停止。短缺狀況成倍增加,進一步推高了通脹。在此意義上,該國已經不再擁有一個正常運作的外滙市場。
制裁的衝擊本可以更大,可幸西方並未把俄羅斯能源業包含在內,也沒有更多國家回應美歐的制裁措施。由於這種情況並未發生,使俄羅斯不至於承受應有的壓力。此外,它還能繼續借助各種後門進行交易——這類交易的重要性正隨着當前制裁制度的延續而與日俱增。
儘管如此,俄羅斯經濟遭遇更嚴重打擊只是時間問題。進口商品的庫存——包括許多關鍵技術和工業投入品——正在迅速減少,許多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正在下降。對俄羅斯經濟的累積損害,將隨着時間的過去而變得巨大而持久——這是一個還未能被一致認定的中期預測所充分反映的事實。
而第二個問題則涉及戰爭和制裁體制的全球溢出效應。大多數觀察家都同意,俄羅斯的入侵既破壞了能源安全,又阻礙了糧食安全,凸顯了戰爭干擾烏克蘭農產品出口所造成的影響。但針對西方國家動用經濟核制裁選項——對俄羅斯中央銀行和俄羅斯使用國際支付系統的限制——的做法,仍有諸多爭論。
這些限制要比通常對受制裁政府和私人範疇的貿易,以及個人金融交易的限制組合,更具侵擾性。但由於它們不受任何國際商定的標準、準則或制衡措施的約束,因此也不屬於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相關全球治理機構的職權範圍。
在戰爭時期,這樣的監督或許看似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有些人擔心,制裁會大大降低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以及美國金融體系作為他國儲蓄投資主要全球仲介的作用。畢竟無疑會有愈來愈多的國家感覺,自己更易遭受美國制裁影響。
但鑑於目前還沒有出現什麼取代物,意味美元或美國的金融主導地位,在短期內依然不會被大幅動搖。相反,制裁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逐步碎片化進程——幾年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徵收的關稅,也助長了這一趨勢。如今愈來愈多的國家,能更加理直氣壯地構築更大規模的金融抗風險能力,和天生低效率的自我保險形式。
這就把我們引向了第三項辯論。在不知戰爭何時結束的情況下,西方國家接下來應該怎麼做?由於擔心對能源價格和歐洲天然氣供應的影響,許多西方人傾向呼籲暫停任何新的制裁——甚至增加例外情況。其他人則贊成採取更多措施,讓俄羅斯為其對烏克蘭平民的無差別攻擊承擔罪責。
在任何情況下,維持當前的制裁體制都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有着兩重目標:向俄羅斯施壓和限制對歐洲的經濟破壞。此外,正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最近所說,人們感覺俄羅斯好像在「勒索」歐洲,威脅隨時中斷天然氣供應。難怪委員會正在敦促成員國,削減15%的消耗量。
在當前制裁體制下,西方有可能落入左右不討好的境地。雖然放寬制裁有助緩解對歐洲經濟前景的擔憂,但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犯下的暴行,使之成為一個不可能的選項。而如果西方國家真的想通過真正具備破壞性的經濟和金融制裁向俄羅斯施壓,那就需要咬緊牙關取消對俄羅斯能源業的豁免。
此舉無疑會對歐洲各經濟體和世界其他地區,產生嚴重短期經濟影響,放大我在5月時曾警告的「火苗遍地」綜合症。因此,至關重要的是,各國政府應當利用現有財政空間,向本國弱勢群體及脆弱國家,提供有針對性支援;多邊機構必須通過援助和更具操作性的債務減免框架,來支持發展中國家。如果適當處理,這一選項將在中長期內產生比當前戰略更好的結果。
而可能帶來最壞結果的則是在諸多風險中胡亂行事。這將不足以勸阻俄羅斯停止其非法戰爭,還會助長國際貨幣體系的進一步分裂,甚至無法保護歐洲免於受冬季天然氣斷供的影響。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