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COP28必須聚焦氣候引發健康危機

Marina Romanello|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11月22日

我們對化石燃料的持續依賴,正在損害我們的健康,並將全球氣溫推向創紀錄的高位。溫室氣體排放(GHG)直接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糧食不安全、水資源短缺和空氣污染惡化等過去幾年相互關聯的氣候災難。但今天正在出現的不利影響,可能僅是未來等待我們的災難的預演。

上述是由我本人所領導的、一群頂尖衞生和氣候學家所撰寫的最新「刺針倒數計」報告,有關氣候變化和健康問題的重要發現。毫無疑問,成千上萬氣候相關疾病患者及其親人,並不會對此感到意外。無論生活在哪裏,這場危機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大多數人。

隨着氣候變化的不斷惡化,其對我們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已不再停留在假設層面。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相比1981至2010年,過去幾年熱浪和乾旱頻率的不斷增加,已導致2021年高達1.27億人口,面臨中度或重度的糧食不安全。與此同時,燃燒骯髒燃料所造成的室外空氣污染,每年都奪走190萬人的生命,同時,登革熱等傳染病正在向新的地區蔓延。

但儘管已進行了27年的年度氣候變化談判,世界領導人仍拒絕承認迫切需要淘汰化石燃料的現實。儘管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化石燃料燃燒是造成當前健康危機的首要驅動因素,但即將在杜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計劃發表的一份有關氣候變化和健康問題的聲明草案,上述問題卻並未列入其中。

隨着許多國家和企業背棄其氣候承諾,世界正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按照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速度,截至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近攝氏3度,遠高於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所設定的攝氏1.5度的目標。

後果可能具災難性。即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到攝氏2度,預計到本世紀中葉,與高溫相關的年死亡人數也將增長3.7倍。老年人和兒童等最脆弱群體,現在暴露在熱浪中的天數是30年前的兩倍。隨着熱浪變得愈來愈頻繁,截至本世紀中葉,受中度和重度糧食不安全影響的人數,可能會增加約5.25億。

除上述直接影響外,氣候危機還破壞了個人福祉和健康人口所需的社會經濟條件。2022年,極端熱浪導致全球損失了4900億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即使我們設法將全球變暖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與高溫相關的勞動力損失,預計也將增加50%。

應當強調的是,上述影響的分布並不平均。非洲、南美、亞洲和島嶼發展中國家等對氣候變化貢獻最小的地區,往往卻首當其衝地承擔與氣候相關的健康風險。

鑑於所面臨威脅的緊迫性,目前的全球減排進度還遠遠達不到巴黎協定所設定的目標。能源排放於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可再生能源仍僅佔全球電力的9.5%,世界各地的家庭仍依賴骯髒燃料。在世界氣候最脆弱的國度,92%的家庭能源仍依賴具污染性的燃料,從而使家庭居民不得不暴露在有毒的空氣中。

儘管決策者傾向逐步化解,但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或僅僅關注適應,並不足以實現目標。無法實現重大減排的適應徒勞無益。不緊急放棄化石燃料便無法化解氣候所引發的健康危機。通過專注於改善公眾健康和福祉的氣候政策,政府可以防止民眾早亡、提高人口韌性,並強化勞動力隊伍,從而支持其國內經濟。

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的?我們的報告概述了五大領域的11項具體措施。首先,為確保將氣候危害限制在衞生系統的適應範圍內,我們必須按照巴黎協議的規定,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降低。降低排放需要共同努力通過公正的能源轉型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降低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在能源貧困依然構成挑戰的全球服務最差地區,擴大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獲取。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加速推進適應工作,通過加強衞生部門、環境組織和氣候服務部門之間的合作,以保護已經受到氣候變化健康影響的社區。通過取消對化石燃料的所有補貼、貸款和投資,我們可以為氣候融資和資源配置創造空間,為脆弱國家適應氣候提供支援。

衞生部門必須領導這一轉型。確保衞生系統能夠在不斷升級的氣候破壞中為我們提供保護,關鍵是要強化健康適應力。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落實公共衞生措施、減少空氣污染、宣導更健康的低碳飲食、鼓勵積極的生活方式,並執行對污染行業的監管措施。而且,鑑於衞生部門本身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4.6%,並對世界經濟總量的約11%造成影響,它可以在全球脫碳進程中發揮重要的直接作用。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考驗世界領導人化解這一危機的決心。真正關注健康可以促進快速、持續地擺脫化石燃料,並推動適應努力。如果無法實現上述目標,會議只會在證實我們集體不作為的同時,對健康憂慮口惠而實不至。與氣候相關的死亡人數將持續增加,而宜居的未來則將更加遙不可及。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公平對待街頭小販

下一篇聯儲局已壓制了通脹?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