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投資於非洲的健康

卡貝魯卡(Donald Kaberuka)| Project-Syndicate

2022年9月30日

不久前,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了愛滋病等於被判死刑。愛滋病連同肺結核和瘧疾,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並使全球衞生系統不堪重負——尤其是在非洲。但世界團結起來反抗。成立於2002年的全球對抗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成功故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私營機構、民間社會和受影響社區之間的合作,挽救了4400萬人的生命,這3種疾病的總死亡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拯救這麼多人的生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影響。全球基金估計,通過其支持的健康計劃投資1美元,可以在3年內帶來31美元的健康收益和經濟回報。而且由於其大部分投資都在非洲,因此收益將遍及整個非洲大陸。

但新冠大流行限制了這一快速進展。雖然非洲的死亡率並不像許多人擔心的那樣災難性,但這種流行病對非洲的衞生系統以及對抗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的鬥爭,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這些疾病的檢測、診斷和治療受到嚴重影響,威脅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成果。例如,2020年全球死於瘧疾的人數增加了13%,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除非情況發生變化,否則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在健康和經濟成果方面的差距將會擴大。

海外援助仍然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要扭轉疫情造成的損失,並繼續開展挽救生命的工作,全球基金需要在未來3年內實現180億美元的集資目標。本月的基金增資會議,將滙集來自捐助國、私營機構和民間社會團體的代表,尋求重申承諾,確保為對抗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提供總體支援。

但國內投資對於確保健康可持續性也至關重要,尤其是考慮到近期全球衝擊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影響。為此,全球基金支持非洲聯盟非洲領導人會議(ALM)等倡議,宣導增加國內衞生資源。

全球北方可以着眼於新冠後的經濟復甦,但非洲在疫苗獲取和使用方面仍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非洲將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從大流行中完全恢復。那麼,面對不確定的經濟前景——非洲國家GDP下降、通脹上升、食品和能源成本飆升——政府如何切實增加醫療支出?

雖然沒有靈丹妙藥,但我們已經確定政府可以採取幾項行動促進對衞生部門的投資。

首先,經濟復甦是一個良性循環:GDP增長可以增加對衞生方面的投資,而更健康的人口更有生產力。未來幾年可能充滿挑戰,因為大流行的長期後果和烏克蘭戰爭的連鎖反應,會對投資和貿易產生不利影響。但全面實施非洲自由貿易區(AfCFTA)等舉措,有助減少非洲對糧食和燃料進口的依賴。

支援地方衞生系統的另一種方法是增加稅收。許多非洲政府面臨巨大的「稅收缺口」——依照稅法應收的理論稅額與政府成功取得稅款之差。消除漏洞和加強稅收徵管效能,是增加衞生方面資金的有力途徑。

各國政府還應為公共衞生分配更多資金。極少有非洲國家將國家預算的15%用於衞生部門——這是2001年阿布加宣言(Abuja Declaration)設定的目標。這反過來又阻礙了它們加大力度根除愛滋病、結核病、瘧疾和其他流行病的能力,從而降低了他們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機會。

私營機構也必須盡自己的一分力,無論是通過企業稅、僱主主導的健康保險還是職場健康計劃。私營公司從更健康的人口中受益匪淺——正如我們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所看到的那樣——而當傳染病肆虐時,私營公司也可能會遭受巨大損失。

當然,提高醫療支出的效率也很重要。這將涉及財政部和衞生部之間的協調。財政部可以通過提供中期可用資源的明確指示,以及回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包括突發衞生事件),支援規劃、預算制定和支出。同時,衞生部門可以設計更精簡、更具成本效益的公共項目。

拉動這些槓桿需要政治領導和持續努力。全球基金直接支持非洲社區和政府致力於加強當地衞生系統。但只有國際援助和國內融資相結合,才能加快到2030年消除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的措施。而只有結束這些流行病,我們才能推動非洲經濟發展,加強世界對未來疫情的防禦,使數百萬人擺脫疾病的負擔。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賴特定律助改善氣候

下一篇保護自然最佳方法也是最公平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