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2010年的電影《潛行空間》(Inception)中,現實和幻覺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當涉及化石燃料補貼問題時,生活也極像藝術。事實證明,將所感知的益處和實際影響分開,往往是一個關鍵的全球挑戰。
儘管如此的補貼在短期內看似有益,但卻掩蓋了我們依賴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深層次環境和經濟後果。鑑於氣候變化會帶來的相互關聯威脅,問題依然是:我們能否接受現實,並作出真正有利自身和地球的決策?
儘管在2009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及2021年聯合國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作出了國際承諾,並且推出了歐盟綠色協議和第8次環境行動計劃,但化石燃料補貼卻依然根深柢固。據歐洲環境署統計,2015至2021年歐盟的年度補貼約在560億歐羅(約610億美元)左右徘徊,採取措施逐步取消補貼的僅有少數成員國。
可以肯定,不僅是歐盟國家行動不足。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化石燃料補貼飆升至萬億美元以上,而上述激增主要歸因於地緣政治衝突,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嚴重擾亂了能源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描繪了一個更為暗淡的畫面:鑑於二氧化碳排放稅徵收不足,意味2022年化石燃料補貼激增至創紀錄的7萬億美元。該數字相當於全球GDP的7.1%,超過全球教育支出,幾乎相當於全球醫療支出。
儘管補貼常被視為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手段,並通過降低糧食及能源價格為貧困家庭提供救助,但它們所產生的作用卻恰好相反。現實中,上述補貼不成比例地使富裕家庭受惠,並導致能源獲取不平等現象長期存在。此外,它們將關鍵公共資金從更有效的投資中轉移出去,而相關投資可以更多惠及低收入群體,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改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
相比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取消上述補貼每年可防止160萬人早逝,產生4.4萬億美元的收入,並加速實現全球氣候目標。通過維持最初作為臨時舉措的能源補貼,我們有可能導致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永久化。
但鑑於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需要階段性策略,平衡的長期氣候戰略必須包括對弱勢群體實施針對性的財政支持政策。其中可能涉及拓展福利計劃、保留對基本商品的全面補貼,以及加大對醫療保健、教育和基礎設施等主要惠及低收入家庭公共服務的投資。按照實際經濟狀況所進行的轉移支付和能源折扣,同樣能令氣候轉型更暢順進行。
同樣,中低收入國家必須推進結構性改革,旨在提升經濟穩定性、深化金融市場,並強化機構制度,從而在改善信用評級的同時,降低借貸成本。透明、可持續投資的資訊披露,和對擔保的策略性使用,也有助上述國家降低投資風險。
綠色氣候基金會強調,混合金融在協助發展中國家脫碳領域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該基金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下建立,目前管理216個項目,其總價值超過120億美元。如果計入共同融資部分,其總資產超過450億美元。隨着技術創新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幾年將成為全球向淨零排放過渡的關鍵。例如,歐盟實現能源獨立和截至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55%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繁榮的氣候技術行業的發展。
但儘管必須快速減排,歐洲仍然落後於美國和中國。我們與STABL、Proxima Fusion、Claims Carbon和Electra 等歐洲氣候科技企業的領導人所進行的討論,凸顯了形勢的緊迫性,面對上述狀況,歐盟必須通過採取支持性政策以刺激行業的發展。
如果承認化石燃料的真實成本,並相應調整經濟和政治政策,實現未來可持續增長完全有可能。為此,全球決策者必須勾勒出其在能源行業、交通網絡和資訊系統等領域的計劃。通過對目前分配給化石燃料補貼的資金進行再分配,各國政府可以在2030年前實現其氣候目標,並加速向淨零經濟的轉變。
隨着氣候變化問題不斷惡化,愈來愈明顯的是,忽視依賴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破壞性後果,不再成為一種選擇。實現淨零排放需要採取大膽的政策,如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以及投資技術創新和對公平、公正能源轉型作出全球性承諾。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