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繼續在考慮發行自己的數碼貨幣,而且有些已經朝着這個方向採取了措施。中國人民銀行於2020年在深圳啟動了電子人民幣的試驗,此後又將其推廣至其他城市。瑞典央行正在測試其用於商業和零售支付的電子克朗。甚至相對沉穩的美國聯儲局也發布了一份衡量央行數碼貨幣利弊的文件。
很顯然,各國央行都急着在央行數碼貨幣列車離站前登車。但又是什麼催生了這種爭先恐後的局面?
一種說法是,通過向任何擁有手機或智能卡的人提供數碼連繫管道,央行數碼貨幣可以把現代支付技術推向大眾。但印度等國家的經驗顯示,其實已經有更直接的方法實現這一目標。
印度通過要求商業銀行提供沒有最低餘額要求的廉價儲蓄賬戶,解決了「無銀行」問題。「總理的人民財富計劃」同樣要求印度公營銀行,向那些銀行服務匱乏的農村居民,提供零餘額低成本賬戶。截至去年,全國已開設了約4億個「人民賬戶」。
印度還建立了一個高效、低成本的電子支付基礎設施——聯合支付介面(United Payments Interface)。該設施是一個由政府資助的非牟利機構「國家支付公司」營運的即時支付系統。銀行、電子貨幣公司和科技企業都已經推出了支援聯合支付介面的流動支付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可以跨銀行賬戶滙款。
雖然已有約300家銀行參與了該系統,但印度政府仍然急於推出央行電子貨幣。這或許是因為政策制定者認為,央行數碼貨幣將有利IT行業。然而從金融包容性和支付便利性角度來看,這種貨幣單位其實是多餘的。
而跨境支付則沒那麼廉價或簡單。此外由於美國推出了諸多金融制裁措施,各國政府對依賴美元作為此類交易的主要工具感到愈來愈不舒服,並寄望各類央行數碼貨幣可以提供一個數碼替代方案。
嚴格來說,兌換不同國家央行的數碼貨幣,並以其進行國際支付並無障礙,因為多種央行數碼貨幣都可以在一個區塊鏈上運行。在國際清算銀行的幫助下,各國央行已經試驗了被稱為mBridges的多個央行數碼貨幣交易平台。
但儘管我們已經知曉在技術上如何實現,要廣泛採用這些安排還存在巨大的政治障礙。你能想像中國和美國就如何管理一個兌換其央行數碼貨幣的平台達成一致嗎?你能想像一份由120家中央銀行共同達成的協議嗎?
另一個促使各國爭相發行央行數碼貨幣的原因是,大家不約而同地相信,金融甚至地緣政治主導權將取決於哪個央行能搶先發行央行數碼貨幣。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緊張局勢,以及中國迅速轉向發行央行數碼貨幣(這被認為是對美元主導地位的威脅)的舉措,都推動了這種觀點。
但這一論點假設央行數碼貨幣將被跨境使用,並且會取代國際銀行間市場,成為國際交易的載體。但在那些阻礙不同央行數碼貨幣建立共同交易平台的政治障礙下,這種情況其實不太可能發生。
歸根究底,中央銀行在考慮發行央行數碼貨幣時,面臨一個「三難困境」問題——它們只能在數碼貨幣、交易保密性和金融穩定性這3方面中同時實現兩個。歐洲央行在發行央行數碼貨幣時,將不得不遵守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這個全球最嚴格的資料隱私法律。如果它們通過授權仲介機構發行數碼貨幣,那麼其使用者將享有保密性。但當局屆時想追蹤使用其央行數碼貨幣的交易就不那麼容易了。
那些在交易中使用貨幣的人,顯然已經享受到匿名性,也可以想像其他涉及銀行轉賬的交易,會改用央行數碼貨幣來執行。中央銀行家和其他一些人擔心,商業銀行將被去仲介化——通過銀行轉賬完成的交易將轉移至央行數碼貨幣上。由於交易的保密性,這可能會使金融風險和不平衡在監管者的視線之外累積起來。這就是為何歐洲央行在發行央行數碼貨幣方面還只是明智地緩慢推進。
而中國人民銀行則不需要提供保密性。當下載一個能夠進行無限額交易的數碼錢包時,它會需要使用者提供大量資訊。而下載一個進行小額零售交易的有限錢包時,它只需要用戶提供手機號碼,還(難分真假地)承諾不會追蹤其交易。
對此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些措施應該可以防止個人利用電子人民幣來逃避中國的資本管制,將大量資金轉移至國外以及以其他方式威脅金融穩定。至於在這些條件下人們會否信任中國央行數碼貨幣,就得留待時間驗證了。
正如外滙經濟學的學者們所知道的那樣,國際金融裏充斥着三難問題。而央行數碼貨幣非但無法避免這些問題,反而還會催生多幾個。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