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長期遭受反覆大饑荒之苦,最引人注目的是1980年代初,當時最少有100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然而,今年埃塞俄比亞首次成為小麥淨出口國,鑑於其極容易受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危機的影響,這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許多因素促成了這一成就,但主是新技術在改變埃塞俄比亞農業方面發揮的核心作用。通過提高作物產量和增強對極端天氣的抵禦能力,這些創新被證明對面臨乾旱惡化和其他氣候風險的地區特別有幫助。
由非洲發展銀行設立的非洲農業轉型技術(TAAT)計劃,在大規模部署經過驗證的高性能農業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旨在協助農民提高小米、玉米、水稻、小麥和其他主食產量。由於這些技術的增產表現,埃塞俄比亞耐熱小麥品種的面積,從2018年的5000公頃,增加至2023年的逾220萬公頃,使該國走上了糧食自給自足的道路。
全球供應鏈日益動盪的「多重危機」,令世界加速自力更生的步伐。烏克蘭戰爭引發非洲糧食價格的飆升,例如小麥分項指數在2022年5月達到多年高點。埃塞俄比亞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因為它幾乎一半的小麥是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現在非洲正受到世界上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最近對幾個品種實施的出口禁令所影響。
在這種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埃塞俄比亞政府利用技術,促進國內生產和降低與過度依賴糧食進口相關的風險的卓越能力,很可能是一個突破。這種進步,特別是在一個農業受屈辱數十年的國家取得這種進步,為非洲帶來了希望。非洲一直處於氣候危機前線,糧食不安全往往助長政治動盪。
例如,非洲的穀物產量停滯在每公頃1589公斤,遠低於4153公斤的全球平均水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長期技術赤字。缺乏農產品加工和高附加值產業,是非洲大陸增加農業產量和生產力增長的另一個長期障礙,也加劇了估計約佔非洲糧食總產量30%至50%的收穫後損失。
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非洲大陸化肥使用有限,以及對雨養農業的過度依賴。2021年化肥使用量約為760萬噸,遠低於東亞(6190萬噸)和南亞(3870萬噸),而鑑於全球變暖的步伐加快,灌溉系統和其他水資源管理工具的缺乏,尤其令人擔憂。這些缺點導致極端饑餓加劇,非洲的許多社區面臨4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但地緣政治動盪和氣候風險加劇的後果,超出了糧食安全的範圍,在整個非洲造成乾旱、洪水、宏觀經濟不穩定和國際收支危機的惡性循環。撒哈拉以南非洲(SSA)約85%的糧食依靠進口,主要是因為該地區農業對天氣過於敏感。目前非洲每年在穀物進口上的支出約為750億美元,耗盡了外滙儲備,增加了滙率壓力。(大多數非洲貨幣於2022年大幅貶值,埃塞俄比亞貨幣比爾(birr)增長尤為疲軟。)這種進口依賴對國際收支產生了負面影響,而日益頻繁的全球供應衝擊,加劇了該地區的脆弱性。
未來幾年,非洲的糧食進口費用將大幅上升,部分原因是地緣政治引發的衝擊,和預計的人口增長。但全球變暖也將助長這一激增。根據全球氣候風險指數,2019年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有5個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乾旱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只有不到1%的耕地配備灌溉設施。世界銀行估計,如果到2050年全球氣溫上升到比工業化前水平高攝氏2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作物產量將下降10%。
這種悲觀的預測很可能成真。今年有可能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氣溫高約攝氏1.4度。此外,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以目前的速度上升,氣候模型預期,本世紀將再增加攝氏4度。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加大投資的必要性,從未像現在這樣明確。
面對糧食進口依賴過度和令人生畏的氣候預測,非洲必須擺脫傳統的雨養農業生產模式。在埃塞俄比亞的領導下,非洲應該採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改善糧食安全。這需積極投資精準農業技術,例如可變速率灌溉,以便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力。
除了節水創新外,政策制定者還應投資於在乾旱條件下表現良好的高產品種和農業設備,以實現該行業的機械化。改善基礎設施,包括太陽能灌溉系統和數碼技術,使農民能夠使用預警系統並提高效率,也將至關重要。
部署各種技術以改變非洲的農業,將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和可持續性問題。這樣的舉措早就應該採取:非洲擁有世界上60%以上的未開墾耕地,但它並未從在其他地方提高了產量的綠色革命中受惠。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動盪的嚴酷現實,可能最終會創造出足夠強大的鼓勵機制,釋放非洲的潛力,確保糧食生產具有更大的自給自足和復原力。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