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中央銀行必須遏制自然危機

麥卡錫(Julie McCarthy)| Project-Syndicate

2025年3月26日

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在這一年裏破壞程度排名前十的氣候災害,合共造成了超過2290億美元損失,同時可以避免極端天氣事件侵擾的國家也愈來愈少。中國、德國和肯亞的致命洪水、印度的灼人熱浪、巴西的長期乾旱,以及最近美國和迦納的大火,都突顯了自然退化和氣候變化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日益嚴重連鎖反應。

全球經濟有賴於穩定的氣候和包括提供淡水、健康的空氣、水土流失和洪水控制、授粉、氣候調節和碳封存在內的可靠生態系統服務。根據歐洲央行資料顯示,近75%的歐羅區銀行貸款都提供給了那些高度依賴至少一種生態系統服務的企業。

這種依賴性對經濟是有深遠影響的。在英國,不加應對的環境退化可能導致GDP萎縮12%,比新冠疫情造成的打擊還要嚴重。對匈牙利的自然相關風險進行分析後發現,如果沒有適當的緩解戰略,嚴重乾旱可能會使不良貸款增加一倍,增加主權債務額,並在一年內使經濟產出減少4%至7%。世界銀行對20個新興市場的分析發現,平均有55%的銀行貸款涉及高度或極其高度依賴至少一種生態系統服務的活動。事實證明穩定的金融體系高度依賴於自然,而自然卻日益陷入危機。

雖然中央銀行對這些風險的理解愈來愈深入,但卻並未要求或激勵企業和金融機構投資於保護自然。事實上,每年有近7萬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被投入支援破壞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活動,是自然受益型倡議投資額的35倍。

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完全有能力改變這一事件發展軌跡,為實現更具韌性的全球經濟制定新路線。這些機構必須開始調整其風險評估和轉型計劃以適應新的氣候現實,並利用自身能力通過貨幣政策、監督和監管來影響金融體系。重要的是,正如歐洲央行執行董事會成員埃爾德森(Frank Elderson)所指出的那樣,防止宏觀經濟不穩定需要央行和監管機構共同考慮那些氣候和自然相關風險。科學發現愈來愈清楚地表明,不這樣做將導致糧食不安全、被迫流離失所和多重衝擊狀況的增加。

這些結果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已成為日常現實。2024年全球可可價格達到歷史新高,部分原因在於世界第二大生產國迦納遭遇了不利氣候條件。由於靠農業謀生日益艱難,許多迦納農民將土地賣給了非法/非正式小採礦經營者或是親自從事非法採礦,進一步侵蝕了本地生態系統。

由自然金融公司(筆者是該組織首席執行官)、歐洲央行、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和明尼蘇達大學最近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僅僅關注氣候政策是會加劇經濟和環境風險的。基於土地的大規模碳封存措施,比如只種植單一樹種的植樹造林專案,會導致物種多樣性降低和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因此,導致的傳粉生物消失會影響作物產量,破壞全球糧食生產對農民和消費者的長期可持續性。歸根結底,這意味著着那些本意良好但構思狹隘的碳減排政策,可能會無意中破壞生物多樣性,最終加劇而非緩解氣候危機。

相反,將氣候政策與自然政策結合起來則有助於穩定農業部門,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和限制氣溫上升。儘管這種方法遠非靈丹妙藥,但卻大大有助於打破自然喪失和氣候影響加速的惡性循環。

不幸的是愈來愈多證據表明,與物價穩定和金融體系息息相關的自然退化和氣候變化與當前的政治潮流格格不入。特朗普的回歸進一步加速了美歐對環境、社會和治理努力本已不斷增強的抵制。美國聯儲局最近退出了由100多家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組成,致力於改善金融業氣候風險管理的「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在特朗普就職之前,大型商業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都退出了各類氣候行動網路,而德克薩斯和其他幾個州則起訴了幾家著名的資金管理公司,認為它們將環境風險納入投資策略的做法是在合謀抵制煤炭市場。

大西洋兩岸氣候否認主義的興起,使那些保護金融體系免受自然和氣候相關衝擊的大手筆行動,暫時被排除在議事日程之外。但是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仍擁有許多強有力工具來防範環境破壞帶來的破壞性後果。它們可以要求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對其投資組合中的自然和氣候相關風險和依賴性進行評估、報告和壓力測試,對特別易受此類風險影響的資產或行業的投資風險暴露程度設定限制,還可以在抵押物框架和針對性再融資操作中,優先考慮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綠色資產和部門戰略。

即使商界、金融界和政界領導人在決策時故意忽視壓倒性的科學和經濟共識,中央銀行仍然可以推動我們的經濟更好地抵禦自然和氣候危機帶來的日益嚴重衝擊。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履行其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責而已。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5.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從特朗普手中拯救美國經濟

下一篇金融包容性必須惠及最後10億人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