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如何才能不對抗通脹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2月3日

儘管各項指數向好,但現在就判斷通脹是否已被抑制還為時過早。即使如此,最近的物價飆升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兩個明確的教訓。

首先,經濟學家手中那些標準模型——特別是那個假設經濟始終處於平衡狀態的主導性模型——實際上是無用的。其次,那些斷言需要5年煎熬,才能將通脹擠出系統的人,已被駁倒了。通脹已經大幅下降,排除季節因素後的2022年1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僅比同年6月高出1%。

壓倒性的證據顯示,通脹的主要來源並不是過剩的總需求,當然也不是疫情支出所創造的任何額外需求,而是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供應衝擊和需求模式轉變。任何對市場經濟有信心的人都知道,供應問題最終會得到解決,只是沒人能說清是什麼時候而已。

畢竟我們從未經歷過這種疫情導致經濟停頓,隨後又迅速復原的況狀。這就是基於過往經驗的模型被證明不適用的原因。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預計,消滅供應瓶頸會導致通貨緊縮,即使這不一定會當即或完全抵消之前的通脹過程,因為市場向上調整的速度總會比向下調整更快。

政策制定者們繼續在權衡做得太少和做得太多之間的風險。提高利率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脆弱的全球經濟可能被推入衰退,引發更多債務危機,因為許多債台高築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強勢美元、出口收入減少和利率上升的三重打擊。這將是一個相當諷刺的事情。在拒絕分享新冠疫苗的知識產權致使許多人無謂喪生之後,美國又故意採取了一項可能會使全球最脆弱經濟體沉淪的政策。對於一個與中國展開新冷戰的國家來說,這幾乎算不上是一個可以獲勝的戰略。

更糟糕的是,我們甚至看不到這種做法有任何好處。事實上提高利率可能弊大於利,因為它會增加企業投資解決當前供應緊張問題的成本。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收緊已經限制了房屋建設,儘管更多的供應才是降低通脹其中一個最大來源——房屋成本——所需要的。

此外,房屋市場上的許多價格制定者,現在可能將更高的經營成本轉嫁給租戶。而在零售和其他更廣泛的市場中更高的利率,實際上會誘發價格上漲,因為更高的利率會誘使企業在當前更高價格所帶來的好處之下,減記流失客戶的未來價值。

可以肯定的是,深度衰退會抑制通脹。但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和他的同事們,似乎樂於為經濟喝倒彩。與此同時,他們那些商業銀行好友們正像強盜一樣大筆撈錢,目前聯儲局正在為超過3萬億美元的銀行儲備餘額支付4.4%的利息——每年產生超過1300億美元的直接回報。

為了證明上述舉措的正當性,聯儲局喊出了慣用的「狼來了」:通脹失控,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以及不穩定的通脹預期。但這些狼究竟在哪裏?不僅通脹率在下降,而且工資增長比物價增長更慢(意味沒有螺旋式上升),而且預期則仍然受到控制。未來5年之5年期預期通脹率一直徘徊在2%多一點——很難說是沒被錨定的。

一些人還擔心,我們無法迅速回到2%的目標通脹率。但請謹記這個數字是憑空捏造的,沒有任何經濟意義,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如果通脹率在2%至4%之間變動,會對經濟造成損失。相反考慮經濟結構轉變的需要,和價格的下行剛性,稍高的通脹目標其實有很多可取之處。

有些人還會說通脹保持溫和的原因,正是中央銀行已經表明了打擊通脹的決心。我的愛犬汪汪或許會得出同樣的結論——每當它對飛臨我家上空的飛機吠叫時,它可能覺得是自己把飛機嚇跑了,而不叫則會增加飛機落在自己身上的風險。

我希望現代的經濟分析能夠比汪汪探索得更深。仔細看看當前的情況,以及價格下降之處,支持結構主義者所謂通脹主要由供應干擾和需求模式轉變驅動的觀點。通脹可能會隨着這些問題的解決而繼續回落。

雖說要準確判斷通脹何時會被完全馴服,確實還為時過早,而且沒人知道還有什麼新衝擊在等着我們。但我仍會把賭注押在「短期派」上。那些認為通脹將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消解(以及這個過程可以通過紓解供應制約因素的政策來加速)的人,仍然比那些主張採取帶來明顯極高及持續成本卻只有可疑好處的措施者,要更站得住腳。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為何這次債務上限鬥爭不一樣

下一篇全球樂觀態度來得太早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