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海洋地球工程無法拯救海洋或氣候

富赫爾(Lili Fuhr)、克里(James Kerry)| Project-Syndicate

2024年8月26日

如果沒有海洋及其相互關聯且脆弱的生態系統,地球上的生命就不會存在,我們對許多生態系統還知之甚少。除為數十億人提供生計外,海洋生態系統還是地球之肺,製造了大約50%可供我們呼吸的氧氣,同時吸收了30%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幾乎所有相關多餘熱量。正如傳奇海洋學家厄爾(Sylvia Earle)直截了當地指出:「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藍色,就沒有綠色。」

但在過去幾十年間,氣候變化、污染、棲息地破壞、酸化和過度捕撈給世界海洋帶來了巨大壓力。如今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又面臨著一項新的威脅:通過技術干預手段去操縱海洋的各類高風險嘗試。這些統稱為海洋地球工程(marine geoengineering)做法,可能會加劇由人類導致的海洋退化,從而危及地球的生命支援系統。為了保護海洋健康,全球公民和科學家必須敦促政策制定者去限制這些技術。

海洋地球工程包括向海洋施鐵肥以刺激吸碳浮游植物生長,以及通過向雲層噴灑鹽水霧來增加雲層反射率等技術,經常被其支持者吹捧為解決氣候變化的有潛力方案。但這些方法顯然都未能解決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化石燃料。事實上,那些主要污染者和大型企業已經在投資這些干預措施,好讓自己能借此繼續其慣常操作。

但實際上海洋地球工程技術不會奏效,無法推廣,或者過度危險以至於根本不應採用。例如旨在通過向海中添加大量鹼性物質,來提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海洋石灰化。

一項分析表明,如果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必須動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現役大型船舶,去向海中傾倒石灰。鑑於大多數船隻都以化石燃料為動力,僅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會使這一努力功虧一簣。

此外,獲得必要數量的鹼性物質將意味着高污染採礦業的大幅擴張。據估計,實現這一目標將需要3000萬億瓦時電力,和另外100億噸加工岩石,這將超過全球煤炭開採業過去250年的總產量。

海洋酸化對海洋生物的威脅已得到公認,而海洋石灰化對生物和生態的影響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很可能同樣有害。水中化學成分的快速變化,很可能會傷害或殺死那些已經進化到能夠在穩定,和特定環境條件下生存的物種。礦物質微粒的引入和不可預測擴散會污染海水,阻擋陽光,使浮游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窒息,從而破壞對深海二氧化碳儲存至關重要的生物碳泵。

將海水注入大氣層以增加雲層反射率的海洋雲增亮,是另一種風險巨大的地球工程技術。如果大規模應用的話,它可能會改變降雨和季風模式,從而可能加劇乾旱和颶風。海洋生態系統可能會受到這些表面鹽沉積增加的嚴重影響,減緩碳吸收,降低光照水準和海洋溫度。一旦大規模實施海洋雲增亮就不可能很快停止,因為終止帶來的衝擊會導致氣溫突然升高,造成不可預見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

在此背景下,美國加州阿拉米達鎮最近拒絕主辦海洋雲增亮實驗的決定,就是一個值得歡迎的進展。這一決定反映出公眾和政府愈來愈意識到這些技術,即使處於其萌芽階段,及帶來的危險。它應該成為其他城市、州和國家的典範。

隨着我們的海洋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必須打擊一切形式的海洋污染。正如國際海洋法法庭在今年5月的一項里程碑式判決中所宣布那樣,這也包含溫室氣體。但是我們不能通過地球工程來擺脫氣候危機,因為它本質上是用一種污染形式(二氧化碳)去取代另一種污染形式,這明顯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它們也借此轉移了我們迫切需要的、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注意力。

令人警惕的是國際機構似乎沒有能力去減緩海洋地球工程的發展和商業化,儘管自2010年以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事實上已禁止使用這些技術。

《倫敦議定書》各締約方在2023年10月發布的一份聲明中,重申了全球有效監管的必要性,該聲明確認海洋地球工程技術能夠造成「廣泛、持久或嚴重的有害影響」,並警告不要使用這些技術。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在海洋碳清除技術的有效性,和影響尚未確定之前就有人試圖將其貨幣化。這一新興領域的企業和初創公司已經開始出售碳信用額度,從而將利潤置於預防措施之上。更糟糕的是其中一些初創公司,還得到了化石燃料企業的資金支持。

海洋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盟友。我們承受不起操弄這些重要複雜生態系統的後果,尤其是當這樣做會分散我們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這一當務之急的關注時。為了保護維繫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限制海洋地球工程實驗並防止這些技術的應用。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適應氣候變化與減緩氣候變化迫切

下一篇金融與荷里活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