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美工資與物價持續升情況必須制止

富爾曼(Jason Furman)| Project-Syndicate

2022年8月10日

最近的物價和工資增長數據顯示,美國經濟的基本通脹率最少有4%,而且還可能繼續上升而非下降。儘管美國聯儲局在最近幾個月採取了強而有力的行動控制通脹,但不幸的是,它需要堅持其快速加息計劃,直至有明確證據顯示潛在通脹正急劇放緩。雖然在經濟已經放緩的情況下實現這一點尤其困難,但如果在通脹變得更加根深柢固時推遲行動,那情況就會變得更糟。

今年到目前為止,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的年增長率為7.7%,遠高於聯儲局2%的原定目標。其中一些是由外部事件助長的,特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推動了汽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如今汽油價格已經開始從峰值下降,因此總體通脹率也應大幅下降。但即使我們排除了這些不穩定的價格,「核心通脹」仍然在以4.8%的年化率運行,且最近一直在加速。此外其他剔除了價格指數中不穩定成份的衡量標準——如切尾均值、中位數、服務和周期性敏感通脹——都有所增長,有些的增加值甚至比核心通脹率還高。

我們很難為這種通脹找藉口,更不用說為它會很快自行消失的信念找藉口了。雖然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提高了石油和食品價格,但這些對核心通脹只有很小的直接傳導效應,而核心通脹本身又被行為的變化所部分抵消,因為消費者會削減開支以應對更高的汽油和食品成本。此外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要比2020年2月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小,雖然目前為止它在升溫時影響了通脹,但卻更可能是降低而不是助長了通脹。許多評論家指摘供應鏈堵塞推動了商品價格通脹,然而這一影響實際上已經下降,並被更具慣性的服務通脹取而代之。從疫情時代財政支持政策中抽身的做法,本應使通脹率下降,但這一過程在一年多前就已基本結束了。

在這個階段,通脹愈來愈多地嵌入價格增長中,而價格增長又助長了工資增長,反過來又助長了價格增長。這個令人擔憂的過程——有人稱之為「工資-價格螺旋」,但我更喜歡用「工資-價格持續性」來形容——是由已經明顯上升的短期通脹預期所支持。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私人工資和薪金的年增長率為5.7%,比新冠疫情之前的增長速度快約2.5個百分點。總而言之,在新冠疫情之前的通脹率上增加2.5個百分點,意味基本通脹率為4.5%。此外根據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多馬什(Alex Domash)的估計,一系列替代性工資增長措施,與相同甚至更高的通脹率相一致。名義工資的快速增長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勞動力市場仍然處於接近創紀錄的緊繃狀態,每一個失業者都有近兩個職位空缺等待的狀況就是證明。

我希望企業能簡單地用一些利潤來支付額外工資成本,但我也知道最好不要把願望與預測混淆。由於生產力似乎相對較弱,企業很可能會繼續以提高價格的形式,將更高工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更高的價格會催生更高工資,這種動力不需要工會或生活費調整合約,就能自動顯現。能夠以更高價格出售產品的企業,會希望僱用更多工人;但他們需要支付更高工資吸引新員工,否則面臨更高價格的勞動者就會到其他地方求職。

除了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外,大部分的通脹在本質上是由需求引發的。但即使供應問題要承擔更大的罪責(正如其他人所認為的那樣),我們仍然會留在同一個工資和價格增長相互影響的境地。

不幸的是,解決「工資價格持續性」的唯一辦法就是限制需求。也許減少一點需求會對抑制通脹發揮很大作用,並使失業率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但也有可能犧牲率——年失業率必須上升多少個百分點才能使通脹率下降1個百分點——會接近5,正如最近的經濟衰退一樣。若是如此,將通脹率從4%降至3%(我認為這是一個勝利)將最少需要增加5個百分點的失業率。如果潛在通脹率高於4%——這很可能是事實——或者如果聯儲局有意實現其2%目標,那麼所需的調整可能很容易達到兩倍的規模。

儘管現在採取行動是痛苦的,但拖延可能會使通脹代價更大。隨着通脹持續時間愈長,並變得根深柢固,那犧牲率就會愈大。

我希望我是太悲觀了。但聯儲局去年嘗試將希望作為一種宏觀經濟策略的做法,催生了快速通脹和40年來最低的實際工資增長。可幸貨幣政策制定者似乎已經變得更加現實,並轉而幾乎一心一意地降低通脹。如果通脹率下降的速度超過我的預期,聯儲局可以放鬆緊縮。但如今它需要遵循使其在2020年成功幫助防止經濟崩潰的同一原則:偏重於做得太多,而不是做得太少。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黨派之爭續影響拜登今夏立法

下一篇結束稀缺時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