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中美合作仍有可能

奈伊(Joseph S. Nye, Jr.)| Project-Syndicate

2024年5月21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最近訪問了北京,以穩定與中國的關係,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了許多存在高度爭議的問題。例如,布林肯警告中國,不要提供物資和技術協助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反對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和對菲律賓(美國的盟友)的騷擾。其他爭議還有美國「一個中國」對台政策的解釋,以及美國對中國技術流動的貿易和出口管制。

大概在同一時間,我也在北京訪問,主持中美「二軌對話」(track two dialogue),在對話中,與各自政府保持溝通的公民可以面對面說話。這種會談是非官方的,不具有約束力,所以有時可以更加坦率。這一次的情況就是這樣,阿斯彭戰略集團(Aspen Strategy Group)的一個代表團,在北京會見了由有影響力的中央黨校召集的一個小組,這是過去十年來兩個機構之間的第六次此類會晤。

如你所料,美國人強調布林肯在爭議問題上的資訊,而中國人則重申本國政府的立場。正如一位退役的中國將軍所警告:「台灣是我們核心問題的核心。」

然而,當該小組轉而探討可能的合作領域時,事情變得更加有趣。美國政策從與中國接觸,轉變為大國競爭戰略,這並不排除在某些領域的合作。在討論中,我們用了足球比賽的比喻:兩支球隊激烈地激戰正酣,踢球的是他們,而不是其他球員,並且他們只能在白線內踢球。

換個比喻,一些中國人確實擔心,美國強調建立「護欄」(guard rails)就像在鼓勵超速行駛的汽車上繫安全帶一樣;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避免撞車才是首要目標。為此,我們確定了7個潛在合作領域。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是氣候變化,兩個國家都受它威脅。儘管中國繼續建設燃煤電廠,但正在迅速增加可再生能源,宣布到2030年將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我們敦促為此制定更快的時間表和科學交流。

第二個問題是全球公共衞生。科學家表示,下一次大流行不是是否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兩國政府對 新冠的處理都很糟糕,數百萬人因此死亡。但是,與其爭論應該歸咎於誰,倒不如研究我們的科學合作如何協助減緩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俗稱「沙士」,SARS)和2014年的伊波拉(Ebola),以及我們如何在未來應用這些經驗教訓。

在核武器方面,中國為它們迅速膨脹的陸基核武器辯護,說洲際彈道導彈更精確,若它們先發射,潛艇的脆弱性最終將破壞它們反擊的能力。他們重申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反對意見——在他們的武器庫可以與美國和俄羅斯相媲美之前,採取軍備控制限制。但他們表示願意討論核思維、概念和戰略穩定,以及核不擴散與北韓和伊朗等棘手問題——美國和中國過去曾在這兩個領域合作。

第四個問題是人工智能。去年秋天,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在三藩市,同意開始就人工智能安全進行談判——但他們的政府尚未取得太大進展。我們小組同意,這個問題還需要閉門會談,特別是關於該技術的軍事應用。正如一名退役的中國將軍所說,軍備控制不太可能,但有很大的機會努力實現對概念和學說,以及其對人類控制的意義的相互理解。

在經濟方面,雙方都認為雙邊貿易可實現雙贏,但中國人抱怨美國對先進半導體的出口管制。美國以安全為由為其政策辯護,但中國人認為這是一項旨在限制中國經濟增長的措施。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將美國的做法,描述為「在一個小院子周圍築起高高的圍欄」,因此我們指出,它只影響到我們晶片貿易總額的一小部分。

受補貼推動的中國工業生產,產能過剩的話題更加困難。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但它沒有採取措施提振國內消費,而是試圖通過出口來擺脫目前的問題(就像過去所做的那樣)。我們指出,自本世紀初「中國衝擊」以來,世界已經出現了變化。

但是,我不支持對雙方都不利的脫鈎,同意將經濟問題分為3個部分。一端是安全問題,我們同意可以有不同意見。另一端是正常貨物和服務貿易,我們將遵守國際貿易規則。而在中間,當出現補貼和產能過剩的問題時,我們會逐個個案協商。

我們的最後一個主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這種接觸因3年的新冠疫情限制和政治關係惡化,而受到嚴重破壞。目前,只有不到1000名美國學生在中國學習,而大約有28.9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學習(儘管這一數字已從高峰下降了近四分之一)。記者在中國面臨更大的簽證限制,雙方的學者和科學家都報告稱,移民官員從中作梗。這些都無助恢復相互理解的感覺。

在這個中美大國競爭的時期,我們不應該奢望回歸本世紀初的接觸戰略。但是,避免衝突,並在可能的時間和地點確定合作領域,符合兩國的利益。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化肥無法解決非洲糧食危機

下一篇歐洲工業不能再如常營業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