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半個世紀裏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從1960年每年約2000萬下降到2022年的490萬,這主要得益於世界衞生組織的擴大免疫規劃(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這個1974年制定的方案在向兒童提供疫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挽救了1.5億人的生命。雖然這些進展值得慶祝,但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因為每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中新生兒佔了一半,其中許多是由感染引起的。
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方面的進展,歷來都比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緩慢得多,而且在近幾十年來開始停滯不前,儘管母嬰傳播愛滋病毒、梅毒和肝炎的情況已顯著減少。這是因為許多新生兒得不到適當治療,最終因細菌感染而死亡。為扭轉這一趨勢,國際社會必須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抗生素,尤其是死亡病例集中的非洲國家兒童,就像擴大免疫規劃在疫苗方面所做的那樣。
嬰兒在出生後的28天內特別容易受感染。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我年輕時在南非一所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工作時親眼目睹了這種狀況。通過感染預防和控制,供應水、場所和個人消毒衞生用品以及接種疫苗可以預防某些感染。但有些無法預防的感染則需要使用抗生素來避免出現進一步併發症,比如每年影響高達300萬新生兒的敗血症。
不幸的是大多數非洲國家都無法獲得各類現有和新抗生素,這導致本就脆弱的嬰兒死於可治癒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非專利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近幾十年來製藥企業由於回報率低而不斷退出抗生素市場。同理,新抗生素通常只在那些最富裕國家銷售,或是定價過高,超出了大多數非洲政府和民眾的承受能力。
比如在1999至2014年間獲批的新抗生素中只有不到一半在10個以上國家註冊。更糟糕的是自2000年以來批准的40種新抗生素中只有四種被標記為兒科用藥。當藥物研發主要受盈利而非公共衞生需求驅動時,那些較貧窮國家的嬰兒就處於不利位置。
如果臨床醫生無法獲得正確的一線抗生素或者無法在遭遇感染耐藥使用它們,他們通常會使用那些專門或作為儲備的抗生素作為最後手段。這些替代品可能效果較差而且對其的依賴會增加耐藥性風險,導致在長時期內更難治療感染,儘管非洲國家往往買不起這些作為最後手段的抗生素。
因此在耐藥性感染導致的死亡中5歲以下兒童佔到了五分一,其中有99.7%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與此同時,新生兒感染的治療失敗導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不斷上升和蔓延,而後者每年都會涉及470萬個死亡病例。
任何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這個問題。為了確保所有嬰兒免受感染,我們需要採取與擴大免疫規劃規模相當的全球性舉措,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相關能力和監測系統,定義必要的抗生素並加強其衞生體系。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大幅增加現有抗生素的供應並推動開發對兒童安全有效的新抗生素。而這兩個迫切事項都要求將公共衞生置於利潤之上。
聯合國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高級別會議最近發表了一份政治宣言,承諾各國將在未來6年內將全球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相關死亡人數每年減少10%。捐助國政府可以通過支持本人所在的全球抗生素研發夥伴關係(Global Antibio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rtnership)等組織來啟動這項工作並以此拯救新生兒的生命。這些組織當前都在努力改善抗生素的獲取途徑並鼓勵其研發。
世界衞生組織的兒科藥物優化項目已經列出了一些應在兒科用藥中優先考慮的抗生素。但是包括世界衞生組織、監管機構、製藥行業、非營利性開發者和兒科專家在內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必須攜手合作去引導此類治療藥物的開發和審批。防止嬰兒死於可治療的感染將大大有助於阻止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傳播,同時保護我們的未來。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