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領導下,美國的經濟表現,比幾乎所有人預測的都要好得多,但選民們似乎並未意識到這一點——這是一個最近被廣泛討論的明顯難題。
事實上,這種大眾認知與經濟表現脫節的現象,並不新鮮。自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在民主黨執政期間一直表現較好,但很大部分美國人——甚至可能是大多數——都認為,共和黨人是更好的經濟管理者。
乍聽之下,這種「在某黨執政期間經濟持續表現較好」的觀點,可能聽起來像是讓人完全難以信服的黨派主張,甚至完全不值得探究其真偽。但任何人只要查一查——相關統計資料之前已經作出滙總,包括筆者本人——便會發現這一主張完全正確。
從杜魯門(Harry S. Truman)到拜登,自二戰以來的19屆總統任期中,民主黨執政期間平均每年都會多創造1.7%的就業,而共和黨執政期間只有1%。GDP增長率的差距則更大:民主黨人執政時的增長率為4.23%,而共和黨人僅為2.36%。如果再往前追溯到大蕭條時期,再加上共和黨人胡佛(Herbert Hoover)和民主黨人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執政,增長率的差距就更大了。
那會不會是共和黨總統打下了良好經濟管理的基礎,讓民主黨總統坐享其成?這不太可能。就平均增長率而言,無論將任期第一年的表現歸因於總統本人還是其前任,其結果都是相似的。
即使我們中那些認為民主黨推行的經濟政策,總體上優於共和黨的人,也很難解釋如此大的經濟表現差異。畢竟許多強大且不可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經濟表現,而且其程度往往遠超總統控制下的任何政策槓桿。
此外,許多政策的效果——無論好壞——都需要4年甚至8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顯現。例如卡特(Jimmy Carter)在1979年任命沃爾克(Paul Volcker)擔任美國聯儲局主席,要求其當即遏制通貨膨脹,而隨後出現的通貨緊縮也為此後20年的大緩和奠定了基礎。但沃爾克對抗通脹的直接影響卻是一場經濟衰退。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此舉的最終收益高於最初付出的代價,然而經濟衰退導致卡特在1980年總統大選中落敗。
無論怎麼說,這都是過去100年中唯一一次因民主黨人入主白宮而引發的經濟衰退。在民主黨總統的平均任期內,美國經濟每16年中只有1年陷入衰退,而共和黨總統的相應數字則為5年。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相關性問題,而非因果關係:民主黨人碰巧會在經濟表現更好的時期執政,但這只是運氣而已。而使用普遍接受的統計方法所得出的結論,卻並非如此。
過去5次經濟衰退均始於共和黨總統時期:列根、老布殊、小布殊(兩次)和特朗普(如果你覺得懷疑的話,可以查看一下年表)。如果經濟衰退開始的真實概率完全相等,那麼無論入主白宮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偶然出現這種結果的機率都會非常低:1/32——1/2×1/2×1/2×1/2×1/2×1/2——或3.125%。這樣的結果被稱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統計顯著性」。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呢?美國在上世紀發生了17次衰退,其中有16次是在共和黨人入主白宮期間發生的。要知道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僅為萬分之一(17/217 = 0.00013)!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布林德(Alan Blinder)和沃森(Mark Watson),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談到,政黨更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自二戰以來政府在政黨之間易手了10次。在共和黨人接替民主黨人的全部5次換屆中,增長率都從一屆下降到下一屆。相反民主黨人接替共和黨人的5次任期中,增長率都有所上升。這就好比連續10次拋硬幣都得到同一個面的概率:1/1024。因此這一差異在99.9%的致信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
由此我們知道,共和黨總統執政期間經濟表現較差並非偶然,只是我們仍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民主黨總統的紀錄要好得多。這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