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美國在何種情況下會輸掉新冷戰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Project-Syndicate

2022年7月8日

美國似乎進入了一場與中俄兩國的新冷戰之中。而美國領導人將其描述為民主與威權主義之間的抗爭,氣味有點不對,尤其同樣是這些領導人正在積極取悅像沙地阿拉伯這樣的系統性人權侵犯國的時候。這樣的虛偽反映這次的賭注至少部分有關全球霸權,而非價值觀之爭。

鐵幕倒下來之後的二十年間,美國顯然仍佔據全球霸主位置。但隨後便爆發了被災難性誤導的中東戰爭、2008年金融危機、不平等現象加劇、雅片類藥物大流行,以及似乎使人們對美國經濟模式優越性產生懷疑的其他危機。此外,在特朗普當選總統、美國國會山莊政變未遂、多次爆發大規模槍擊、共和黨一心一意壓制選民,以及美國極右組織「匿名者Q」(QAnon)等陰謀邪教興起之間,有充分證據顯示,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已經變得極為病態了。

當然,美國不希望讓出王座。但無論採用何種官方指標,中國在經濟上超越美國都是無可避免的。該國不僅人口是美國的逾4倍;其經濟增長多年來也一直比美國快3倍多(事實上,早在2015年,中國在購買力平價指標方面已經超越了美國)。

儘管中國從未採取任何行動宣稱其自身對美國構成戰略威脅,但這樣的狀況卻已經成為定局了。在華盛頓,兩黨已就中國可能構成戰略威脅達成了共識,認為為減輕風險,美國至少應停止幫助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按照這樣的觀點,哪怕這意味破壞美國自身作出努力編寫並宣導的世貿組織規則,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也是有道理的。

新冷戰的這條戰線,其實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便早已展開。此後,美國高級官員一直警告,戰爭絕不能轉移人們對中國這個真正長期威脅的關注。由於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大致與西班牙相當,其與中國的「無上限」夥伴關係,似乎在經濟上並不太重要(儘管事實證明,其在世界各地從事破壞活動的意願,或許會對其規模更大的南部鄰國有所幫助)。

但「參戰」國需要某種戰略,而美國僅憑一己之力是無法贏得新的大國競爭;它需要盟友。歐洲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發達民主國家,是美國的自然盟友。但特朗普竭盡所能地疏遠這些國家,而仍然完全受制於他的共和黨人,為質疑美國能否成為可靠的盟友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此外,美國還必須贏得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數十億民眾的心——不僅拉攏的國家要達到足夠的數量,而且要確保關鍵資源供應充足。

要想贏得世界的青睞,美國將不得不完成許多收復失地的工作。其剝削其他國家的悠久歷史無助贏得信任,其根深柢固的種族主義也是一樣——特朗普熟練而又惡毒地利用了這股力量。就在最近,美國決策者還為全球「疫苗種族隔離」作出了貢獻,富裕國家獲得了所需的所有疫苗,而貧困國家的民眾卻只能接受自生自滅的結果。與此同時,美國的新冷戰對手卻以成本價甚至低於成本價的價格,向其他國家大量提供疫苗,同時還協助各國發展本國的疫苗生產設施。

氣候領域的可信度相差更大,氣候變化卻對全球南方應對能力最差的國家構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儘管主要新興市場今天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但美國的累積排放量迄今為止規模仍然居首,而且是遙遙領先。發達國家繼續增加排放,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迄今為止甚至還未能兌現幫助貧困國家管理,由富國所造成的氣候危機影響,本就非常微薄的承諾。相反,美國銀行助長了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債務危機,而且往往表現出對由此所造成的苦難墮落冷漠的態度。

教育其他國家什麼是道德正確和經濟合理,是歐洲和美國的長項。但由此所傳達的資訊——就像美國和歐洲農業補貼一直存在所顯示的那樣——是「按我說的做,而不要管我做些什麼」。尤其在特朗普執政後,美國就不再擁有任何道德制高點,同時也不具備提供建議的可信度。新自由主義和涓滴經濟學從未在全球南方得到廣泛採用,而且,現在在所有地方都已經不再符合潮流。

與此同時,為貧困國家提供硬件基礎設施,而不是對他們指手畫腳,是中國所擅長的。誠然,這些國家往往負債累累;但由於西方銀行自身作為發展中世界債權人的所作所為,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基本沒有指摘的資格。

我還可以舉出別的例子,但重點應該已經非常清楚:如果美國想要發動新冷戰,那麼它最好明白,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取得成功。贏得冷戰最終要靠吸引和說服等軟實力。為最終脫穎而出,我們必須說服世界其他國家,不僅購買我們的產品,還要接受我們所兜售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

美國或許知道如何才能製造全世界最好的轟炸機和導彈系統,但這些沒多大作用。相反,我們必須具體幫助發展中和新興市場國家,首先要放棄所有與新冠相關的智識產權,以便他們能自己生產疫苗和治療藥物。

西方必須再次讓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成為全世界羡慕的對象,這一點同樣重要。在美國,最重要的是要減少槍械暴力、改善環境法規、打擊不平等和種族主義,以及為女性生殖權利提供保護。在我們用事實證明自己具備領導力之前,我們不能指望其他國家按照我們的號令行動。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令最熱城市降溫

下一篇披露氣候影響屬於常識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