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讓主席習近平史無前例地獲得第三個總書記任期,同時還進行了領導層調整,以習近平的忠臣取代了市場導向的技術官僚,這讓人們對中國為其搖搖欲墜的經濟所制定的計劃產生了疑問。畢竟,過度的國家控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屢試不爽的「秘訣」,而這個陷阱正是中國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發誓要避免的。
中國常用的刺激戰略是國家引導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其驚人速度的回報已開始遞減,而經濟增長的放緩意味住房和寫字樓價格無可避免地下降。這在較小、較窮困和欠發達的城市尤其如此,它們的GDP合計佔中國的60%以上。在過去的兩年間,所謂的中國3線和4線城市的住房價格,已經下降了大約15%至20%。某種形式的持續金融僵局很可能接踵而至。但即使它看起來不太像西方式的銀行危機,其相伴的貸款下降仍然會抑制增長。
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佔比巨大,持續的放緩可能會導致長達數年的停滯,類似日本自1990年以來的失去幾十年。計及直接和間接需求,房地產約佔產量的23%,佔最終需求的26%(後者的數字包括淨進口內容)。
在過去幾年之前,中國房價的大幅上漲有收入的超速增長支持,而對未來增長的預期使房價更上一層樓。如果收入增長停滯不前,中國的住宅和商業地產價格可能會像紙牌屋一樣崩潰,拖垮一直在為該行業瘋狂貸款的銀行和地方政府。
許多人——尤其是媒體——似乎認為,中國最近的房地產崩潰,包括房地產開發商恒大的驚人違約,可以歸咎於政府打擊過度信貸。但更準確的說法是,總的來說,政府政策支持了住房價格——例如通過限制公民投資其他資產的能力。房地產價格下降只是因為幾十年的過度建設,使許多地區供過於求。
中國的經濟增長多年來一直在放緩,但最近下降的速度加快。鑑於中國面臨的外部和內部阻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3.2%,2023年將增長4.4%,似乎很樂觀。政府戰略——支持國家發起的投資項目,同時打擊科技公司和教育企業家——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控制工具,而不是一種能夠使中國更接近高收入經濟體的明智經濟戰略。
此外,事實證明,中國的增長戰略不太有效,這意味它需要更大的投資量以實現相同的人均GDP增長率。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率下降,是導致中國生產力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014年以後。
中國目前的問題,讓人想起蘇聯在鋼鐵廠和鐵路上的投資回報遞減,以及日本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建造的「不知通往哪裏的橋」。經過幾十年的高速房地產建設,吸收世界各地的原材料,中國的住房和商業房地產存量已與德國和法國等更富裕的國家類似。
唉,中國可以寄望收入上漲化解飛漲的住房價格和無休止的新建築的日子已成過去。誠然,由於政府對法律制度的嚴格控制,中國可以避免西方國家違約經常引發的一些長期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多年才能解決)。政府控制着關鍵資訊,把房屋和公寓空置率資料——這些資料可以說明過度建設的程度——視為國家機密。但問題的規模之大,即使是中國政府也無法掩蓋其影響,儘管它無疑會嘗試。
中國和全球經濟正處於一個轉捩點。政治緊張的加劇,加上去全球化,可能減緩生產力,提高全球長期通脹。長期實際利率等前瞻性指標已經飆升,而美元的驚人上漲繼續暴露了金融的脆弱性。鑑於歐洲正在走向深度衰退,美國似乎也在走向衰退,中國不能指望通過出口擺脫房地產驅動的經濟放緩。
中國找到解決其房地產行業過度建設問題的辦法,避免長期的經濟不穩定,這非常符合世界的利益。兩年多前,學術界和政策界的壓倒性共識是,中國可以輕鬆克服過度建設的不利後果,當時我就認為中國可能已經達到了「住房高峰」。今天,隨着中國政府更不傾向於採取市場導向的改革,平穩着陸的可能性可能變得更小了。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