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將近期的市場波動歸結為主要受各類「全球性因素」(尤其是美國債券收益率急劇上升)影響的說法是合理的,而它對英國市場應對動盪能力的吹噓也是正確的。但任何人都不應輕視該國經濟即將在未來數月面臨的額外挑戰、加劇其脆弱性的結構性缺陷,或是極需採取的政策行動。
近期美國收益率飆升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系列數據顯示實際和潛在經濟增長均超過了一致預期;通脹率高於預期(同時消費者的通脹預期也大幅上升);以及市場對巨額赤字和債務帶來的債券發行更加敏感。鑑於各個發達經濟體都在從全球投資者手中爭奪資金,美國收益率上升,導致其他大多數國家借貸成本上升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影響在英國尤為明顯,因為該國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的上升速度,超過了美國和歐羅區各國(且後者與英債收益率之間的差額要大得多)。收益率不會很快大幅下降,甚至還可能進一步上升。這將導致企業、家庭(包括通過抵押貸款)和政府的借貸成本上升,最終損害經濟增長。
但情況不僅限於此,儘管收益率上升,英鎊卻出現了明顯貶值。這個相對更容易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的事態會加劇通脹壓力。因此,儘管外滙市場的走勢相對平穩有序,但人們對滯脹的擔憂卻與日俱增。
較高的收益率和較弱的貨幣共同構成了一個特別棘手的挑戰,因為它削弱了政府實施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的能力。較高的債務成本吞噬了稅收收入,縮小了政府的財政騰挪空間,並有可能提升削減開支、增加稅收和/或增加借貸的必要性。而貨幣疲軟帶來的通脹效應,則使英倫銀行在減息問題上更加猶豫不決。
除了眼下的經濟前景,還有一個令人擔憂的長期性關切。儘管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領導的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生產率、促進投資和推動持久的更快速增長,但英國經濟的長期結構性缺陷依然使其容易受到外部衝擊影響。如果說世界上其他地方只是在衝擊下打個噴嚏,那英國卻會有感冒風險。
所有這些都助長人們對英國經濟那種一口咬定,往往是過度的負面印象。這種認為英國經濟陷入了增長乏力、生產率和投資不振、公共服務惡化、赤字高企和債務龐大的泥潭的看法很難被打消。事實上,正如物價走勢和分析師評論所明確體現的那樣,市場對政府處理前任那些經濟和預算爛攤子的能力並未給予足夠的信任。
在此背景下,施紀賢政府需要更好地宣傳自己已經為改善英國經濟狀況所做的工作,而且還必須做得更多。這種資訊傳達應當持續且連貫,還必須正面解決人們對英國經濟形勢那種廣泛存在、根深蒂固且過度的懷疑態度。政策行動必須及時且全面。雖然不存在可以使英國經濟前景當刻有所改觀的靈丹妙藥,但一系列廣泛措施,從住房和規劃擴展到更全面的基礎設施、研發、創新、技能積累和勞動力再培訓,都可以帶來改變。
加強貿易聯繫也會有所幫助,而當前的政治和地緣政治現實表明這些努力或許應當更多關注歐洲和美國而非中國。
這些政策合在一起就可以達到某種臨界品質,到那時英國就可以徹底不再瀕臨陷入一個借貸成本上升、貨幣貶值、通脹壓力加劇和增長放緩的自我強化式惡性循環。
任何國家都不希望自身經濟和金融前景以及政策靈活性在各類外部事態發展下惡化。而考慮到其所面臨的周期性和結構性挑戰,如今的英國尤其如此。但與其一味消極看待近期市場波動,英國政府還可以借此機會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政府為改善經濟前景所做的努力,並對這些努力進行加速和擴大。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5.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