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給英國增長議程一個機會

埃爾埃里安(Mohamed A. El-Erian)| Project-Syndicate

2025年2月4日

可憐的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她在1月29日發表了備受期待的「增長演講」,話音未落,社交媒體和電波中便充斥着批評的聲音。一些人說,她的方針過於分散,過於依賴那些影響需要長期才能感受的措施。還有人說,有些計劃與政府的環保承諾背道而馳,而且這些計劃在英國各地的分布也不均衡。這一切都太昂貴了。瑞安航空(Ryanair)行政總裁奧利里(Michael O'Leary)甚至公開宣稱李韻晴「毫無頭緒」。

別誤會我的意思:演講並不完美。但是,在英國目前的經濟和金融條件下,完美是不可能的,追求難以實現的最佳效果就會使完美成為良好的敵人。此外,李韻晴的演講確實在五個方面取得了成功。

首先,強化了政府將「更深更快」地促進經濟增長這一「首要任務」的資訊。其次,提出了幾項具體工作,包括規劃(區劃)改革、減少過度監管、改善養老基金盈餘的使用,以增加國內投資,以緩解對現有增長引擎的制約。

李韻晴還強調了促進新增長動力的必要性,例如在連接牛津和劍橋的走廊上創建一個歐洲「矽谷」,從而擴大這些研究中心以及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初創企業的規模。她希望改善英國的貿易關係,擴大可用市場,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最後,她認識到,在推行影響深遠的改革議程時,取捨是不可避免的。

英國需要這種多管齊下的方法來擺脫數十年來投資不足、生產力落後、增長令人失望和增長潛力萎縮的局面。李韻晴的增長議程旨在使私營部門能夠進行投資、創造就業和擴張。還提出如何避免去年提出的削減1%的公共投資。

當然,成功與否將取決於財長的言論是否能迫切轉化為行動。她計劃中的各項內容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同時執行。正如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在演講前所說的那樣,這需要政府上下通力協作,將「增長納入內閣的所有決策中」。

誠然,即使政府能夠滿足所有這些要求,其戰略仍可能缺乏一些重要元素。但許多批評李韻晴的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一挑戰的規模,以及她是如何挺身而出的。幾十年來,英國一直投資不足,而現在面臨着嚴重的增長和預算限制。

根據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去年發表的一份被廣泛引用的研究報告,「在過去30年中的24年裏,英國是七國集團中投資水平最低的國家。英國上一次在七國集團中投資總額處於『平均水平』是在1990年。」這種長期忽視的結果是,累計投資缺口達到了驚人的1.9萬億英鎊。試想一下,如果英國的投資水準僅僅處於平均水準,情況就會有多麼不同。

鑑於如此糟糕的投資表現,任何政府都需要時間和運氣(尤其是外部經濟因素)來扭轉局面。由於缺乏預算空間,政府拿不出單一措施,也沒有靈丹妙藥。即使是最好的以增長為導向的一籃子政策,也必須包括各種措施。即使不需要廣泛的公私合作,實施起來也總是需要時間的。

歸根結底,如果不能獲得企業和家庭的支援,施紀賢政府的增長使命就會失敗。目前較低的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是實現更強勁增長、更好的預算結果和更多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要障礙。正因如此,政府才會從對經濟的悲觀言論轉向經濟表現「轉好」的言論。

出於同樣的原因,政治家、媒體評論員和經濟學家如此迅速地抨擊李韻晴的講話會適得其反,甚至是危險的,尤其是在他們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時。這也是為什麼不能讓多重增長戰略歸降格為希思路機場第三條跑道這一最受關注的專案。

2008年3月,我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斯(Michael Spence)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增長戰略與動力:各國經驗的啟示》(Growth Strategies and Dynamics: Insights from Country Experiences)。我們的發現之一是很少有成功的增長戰略明確了政策議程中的每一步。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相反,政策制定者確定目的地,只提出一批初始措施,專注於落實,並在獲得更多資訊後保持開放的態度來修正路線。他們並沒有因為戰略不完善、不完整,或者需要太長時間才能取得成果,就放棄邁出第一步。他們給了增長機會。英國也需要這樣做。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5.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氣候導致的流離失所也是一種健康危機

下一篇特朗普產業政策延續多於中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