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不會停歇的美中慢速碰撞

魯賓尼(Nouriel Roubini)| Project-Syndicate

2023年5月19日

我最近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級論壇。這是一場外國商業領袖、學者、前政策制定者和中國高級官員的年度聚會,而今年的會議是自2019年以來首次實體舉辦,也為西方觀察員提供了與包括新任總理李強在內的中國新領導層會面的機會。

這次活動也為李強提供了上任以來首次與外國代表接觸的契機。雖然人們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命親信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位,存在諸多議論,但我們與李強和其他中國高級官員的對談,則提供了對他們政策和領導風格的更細緻觀感。

李強在3月成為總理之前,任上海市委書記。作為經濟改革者和私營企業的宣導者,他在說服特斯拉在該市興建超級工廠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間,他執行了習近平的嚴格新冠清零政策,並監督實施了對上海的兩個月封鎖。

幸運的是,他的忠誠得到了回報,也並未淪為這一失敗政策的代罪羔羊。他與習近平的密切關係,使之能夠說服國家主席在該政策被證明不可持續之後,當即撤銷了清零限制。在與我們的會晤中,李強重申了中國對「改革開放」的承諾,同時其他中國領導人也傳達了這一訊息。

李強的非凡機智,與前總理李克強更為老成持重的舉止,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早些年在後者擔任總理時有過會面。在此次會面中,李強讓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開懷大笑,把後者的愉快心情歸功於訪問北京一家蘋果商店時,受到眾人鼓掌歡迎的網絡爆紅短片。他甚至拿美國立法者反覆刁難TikTok公司行政總裁周受資的短片開玩笑——這段短片在那周也四處傳開了。他指出,這位慘遭圍攻的TikTok高層,與庫克的不同之處在於國會聽證會上毫無笑容。李強的笑話隱含着一個警告,那就是儘管中國依然歡迎美國企業,但倘若本國企業和利益在美國遭到苛刻對待,中國政府也是會採取強硬手段的。

李強的隱性威脅,體現了當前中國對美國的態度。儘管中國的高級經濟政策制定者們時常談論改革開放,但中國的政策依然會將安全和控制置於其上。中國新任外長秦剛在今次論壇的講話中,採取了鷹派立場。暗中將矛頭指向美國的他,警告西方與會者說,雖然中國希望維持一個開放的全球貿易體制,但會對任何試圖將其拖入新冷戰的行徑,作出強而有力的回應。

在最近一次演講中,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試圖緩解中國所謂美國正嘗試「遏制」其崛起,並與之經濟脫鈎的憂慮。她澄清說,美國最近限制對華貿易的行動,是基於國家安全考慮,而不是為了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

但是當美國據報計劃對中國在美投資和美國在華投資施加諸多影響深遠的限制時,勸說中國就變得困難重重。迄今為止,中國官員並不接受耶倫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為建立對話而作出的努力,即如何最大限度地開展合作,減少對抗領域,以及管理兩個大國不斷升級的戰略競爭和對抗。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最近也發表了類似的務實講話,她認為歐洲應該「專注與中國的去風險化而非脫鈎」,但也強調了中國政策對歐洲和西方構成威脅的許多方面。她的講話內容在北京並不受到歡迎,在4月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共同訪華時,甚至遭到冷落,而立場更為包容的馬克龍,則受到紅地毯式的歡迎。

中國當前正試圖在歐盟和美國之間製造隔閡。由於歐盟企業在華擁有重大利益,許多歐洲行政總裁出席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相比之下,美國商界領袖的出席人數相當有限。馬克龍在4月訪華期間發表了一些有爭議的言論——特別是說歐洲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表明這一努力或許已經取得了成效。但隨後發表的七國集團(G7)公報,重申了西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並譴責了中國對該島的侵略性政策,而中國對俄羅斯野蠻入侵烏克蘭的默許,可能會阻止歐洲屈服於魅力攻勢。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加上中國對美國試圖遏制其經濟增長的疑慮,將阻礙建立信任,和緩和兩國緊張關係的努力。由於民主共和兩黨都爭相希望被視為對華強硬,中美冷戰可能會加劇,增加了最終在台灣問題上爆發熱戰的風險。

儘管美國官員努力為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劃定範圍,而中國官員堅稱對經濟脫鈎沒有興趣,但合作的前景看似漸行漸遠。分裂和脫鈎正在成為新常態,兩國仍處於一條碰撞軌跡上,而現行「地緣政治衰退」的危險深化,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投資條約的現實

下一篇威懾戰略的困局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