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曾令許多行業叫苦連天,然而有危也有機,疫情促使都市人的強身健體意識提高,對保健品需求有增無減,保健品包裝公司依時健國際創辦人趙德賢(Terry),擁有20年醫療物流(medical logistics)經驗,2020年把握機遇創業,去年更進軍生產和品牌拓展業務,「保健品行業在港仍有地利和法制優勢,至少我認為未來10多年仍會如此。」
職業生涯與物流結下不解緣的Terry,1999年投身社會,第一份工任職嘉里物流(00636)(2013年主板上市),2004年轉職荷蘭TNT Express(現為FedEx Express),開始涉足醫療物流領域,包括儀器、藥物及保健品,「醫療儀器和藥物都是外國入口及研發居多,以跨國公司為主導,而保健品變化相對多一點,舉個例子,(保健品)整桶由瑞典運來,抵港後才變成一樽樽(細包裝)銷售。」
醫療往往牽涉「救命」,從事相關物流,有時亦要爭分奪秒,他憶述2005年3月在TNT打工期間,某個早晨10時接獲一名醫療儀器客戶緊急來電,聲稱有一部心臟儀器要趕及當日下午4時,送到台灣醫院的手術室,「那時候就算用最快速遞,都無法於5小時內送達目的地,何況要做入口清關,更加不可能。」他身為客戶經理馬上親身當「人肉速遞」,攜着該部儀器乘坐最快一班客機趕去。
多家跨國大企供職 2020年創業
結果他下午2時25分抵達台灣的機場,準備為該部儀器辦理清關入口手續,赫然發現機場貨物海關部已停止服務,Terry叩門請求,官員表明醫療儀器要預報和清關,起碼需要一星期,Terry唯有動之以情,解釋因屬危急,並承諾對貨品清關事宜負全責,最終官員被他打動放行,趕及下午4時許送到醫院,手術順利完成,事後更獲TNT於內部刊物表揚。
「那次很有滿足感,最後公司收取客戶金額當然大,這不關我事,又不是入我袋(笑),最開心是客戶給予很高評價,知道我們公司『瞓身』為他們服務。」在TNT一做3年多,Terry笑言從此再無求過職,之後分別於DB Schenker、Panalpina(現稱DSV)及Geodis Wilson等跨國物流企業擔任要職,均是被挖角加盟,「最誇張那次(轉職)加薪比例達44.4%」。
至於萌生創業念頭,源於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他在Geodis Wilson的老闆選擇退休,由一名美國總裁「空降」接任,一朝天子一朝臣,Terry與對方做事方式不同,未幾決定離開,短暫重投嘉里物流數個月,惟有感不想重蹈覆轍,與一名經營包裝生意的友人商談合作,冀善用各自物流及保健品經驗,發揮協同效應。
然而創業者「誰人沒試過猶豫,達到理想不太易」,他不諱言初期充滿挑戰,以往的客戶與人脈網絡,基本上99%用不着,「我以前做跨國公司,接的都是大規模訂單,現在成立新公司,就算客戶相信你本人,公司規模也接不起對方生意。」馬死落地行,他唯有面對現實,由昔日「營業總監」做回「營業員」,重新cold call(致電促銷)跑生意。
「還有突發事故,在這一行是家常便飯,沒有才不正常,因為我們是OEM(代工生產)工廠,每次接的訂單(客戶)也不同,有老行尊、新手,甚至外行人,大家對生產的認知差距可以很大。」他直言與工作團隊經常要「拆彈」,秘訣是「OODA」:Observe(觀察)、Orient(評估)、Decide(決定)和Action(行動)。
「治未病」需求殷 看好行業前景
儘管日日有問題要應付,無阻Terry的發展信心,因他認為內地消費者依然傾向選購進口的保健品,惟不一定選擇歐美等地,只要是入口貨便可以,「所以香港仍能扮演中轉角色,挪威一桶桶魚油丸運來,我們變成一樽樽送到內地銷售,這就是香港的『地利』。」
Terry又指出,保健品在港還有個「很可愛優勢」,不像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等地,把藥物、食物、保健品分成3個獨立類別,有各自法規要求,本港只有藥物和食物兩類,保健品被歸納為食物,意味門檻相對低,在原材料出入口方面較易,可發揮創意,彈性也大,「我們開始是以包裝為主,算維持到生計,去年底進軍保健品生產業務,其實也是follow the flow(順勢而行)。」
他表示,醫療物流及保健品行業淡旺季不明顯,皆因人總會病,疫情亦改變港人對「健康」的定義,由以前「生病看醫生」變成「增強免疫力免生病」,「正常想體質好是多做運動、飲食均衡,但香港人?算數吧!最簡單是食保健品。另外,人口老化,以前老人家要食很多西藥,現在更想『治未病』,食藥不如食保健品。」
Terry最後提及時代因素,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認為只要均衡飲食,保健品屬多餘,然而隨着科技進步,如今服用保健品吸收到的提取物,隨時較傳統飲食均衡更快,如益生菌便是,「市場需求只會不斷增加,女人過了35歲要吸收鈣,男人過40歲要食保健品,現在港人年齡中位數是46歲,所以保健會成為主流趨勢。」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俊耀、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