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要達致成功,先要確立一個明確目標,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去年才從新加坡進軍香港的財富管理平台Endowus智安投,其董事總經理兼香港業務主管袁淇欣(Steffanie)認為,投資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樣。「首先要設立目標,不能漫無目的;若你並非專業投資者,最好的方法是分散投資,還要留意投資成本,如果找到一個平台不收取認購費,你已經賺了5%;同時要有紀律,將投資計劃堅持下去!」
袁淇欣還指出,愈早接觸投資愈好。「我們鼓勵包括女性投資者,早點認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盡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便可以開始比較長線的投資規劃!」
香港是全球長壽地區之一,據政府統計處年初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2022年香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80.7年,香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86.8年。假如60歲退休,一般人需要有財富應付20年甚至以上的退休生活。
「可惜政府數據顯示,兩性工資依然存在差異。很多女性為了生育,事業中段發展受影響,疫情期間,有些媽媽因為照顧小朋友不得已轉做兼職。客觀因素比男性多,加上一般女性於財富增值方面較男性保守;因此,退休儲備平均較男性低三四成,面臨更嚴峻的退休危機。其實,她們更要及早準備。對於結婚產子後的女性來說,時間是影響其投資計劃的關鍵因素。」在三八婦女節前一個多星期接受訪問的Steffanie,特別解釋女性理財之重要。
男女回報比率不同
其實,投資理財無分性別,只是存在不少迷思,例如女性投資者會否較情緒化?男性與女性的投資回報率有分別?袁淇欣指出,包括哈佛、富達(Fidelity)數據皆顯示,女投資者每年平均投資回報較男士高。富達的調查數據是女性平均回報比男性高0.4%。
袁淇欣認真地說:「0.4%好像微不足道,但如果以30年投資年期看,假設一男一女同樣投資100萬元,男士及女士分別獲得6%與6.4%平均回報,女士的投資組合最後將較男士多出逾68萬元。」
很多人覺得,女性比男性在投資上較感性和情緒化。袁淇欣坦言:「投資是一件很personal的事,每個人的性格、情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實證顯示,市場波動時男性可能更當機立斷覺得要入場,或者需要馬上出售;但你並非專業投資經理,過於頻繁的操作反而得不償失。市場波動時,在我們平台的女性,相對於男性,非理性操作或贖回投資的情況較少。」
Endowus在香港和新加坡經常進行投資行為調查,其中包括分析女性理財習慣、兩地女性理財概念等。「香港客戶女性佔四成,男性六成,與新加坡同期業務相比,香港平台的女投資者所佔比率顯著更高;而且這裏的家庭會聘用工人姐姐;很多女性可以工作,較獨立自主,有私己錢和學習意欲,新加坡女性沒這麼主動。香港女生樂意學習,希望自己成為更精明的投資者。我認為理財四大原則極重要:精明消費、減少不必要支出、定期儲蓄及長線投資。」
爸爸引導理財理念
袁淇欣分享成為真正投資者的歷程和須考慮事項。「試過投資犯錯,才會真正成長,所以愈早開始愈好,盡早認識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追求財富,可遵循3個R:Stay Rational、Reasonable、Reliable,即保持理性、合理和可靠。可將財富分成3部分,第一部分是緊急使用的錢,通常約為3至4個月生活費,可放在銀行,萬一有意外應急用;第二部分是人生目標,即退休、買樓、子女教育等,每一個目標都要有投資計劃;再有多餘錢,確保生活核心部分所需金錢沒問題,才放在投資,所以並非一刀切。」
袁淇欣的理財概念,與自小受爸爸引導有莫大關係。「爸爸沒特別教導或提供投資貼士,但他引導我思考理財。爸爸在外國讀大學,他的英國室友,自18歲起父母不再給零用錢,室友更要交租給家人,爸爸感到驚訝。他對我要求沒這麼極端,讀大學時,父母說做我最強大後盾,而爸爸見過外國家庭較早訓練小朋友獨立,會影響我規劃人生目標和建立財富。」
她停一停再說:「工作幾年後,爸爸問我有否考慮買樓、將來怎樣部署?都會灌輸一些概念給我。自覺比較幸運,因為讀金融,學校不會教個人理財,這些概念愈早思考愈好。我剛出來打工買很多手袋,幾年後那些手袋已沒怎麼用,全部封塵,爸爸帶出這個問題:購物時有否想清楚真正需要抑或是衝動行為?他沒責備,只提點我。」
袁淇欣自幼勤奮好學,她樂於分享兒時趣事:「老師們曾經給我取花名『貝多芬』,因小時候很勤力讀書,考試希望考高分或班上前幾名;我在本地女校瑪利曼小學及中學就讀,直至中三才轉到香港國際學校,發現本地學校比較看重考試成績;國外教育的考試模式,不僅填試卷,還要你有很強表達能力、領導能力,對題目進行深度分析的報告等,能體驗兩種不同教育體系,我獲益良多。」
雖然媽媽認為女兒可讀法律,但Steffanie決定迎接新挑戰。「我文科成績較佳,媽媽覺得我不應選商科,可能那時有點反叛,反而要試。」
在美國紐約大學取得金融及會計、國際政治理學士後,袁淇欣2010年回港到投資銀行工作。「金融有不同領域,例如炒房子、股票等,我對大型企業上市、融資等較有興趣,覺得在幫助社會分配金錢,為有意念的企業家籌集資金,做下一家蘋果公司。」
袁淇欣從不同企業家身上學到很多,五六年後轉做投資,內地互聯網發展蓬勃,她覺得有趣,便轉去做金融科技,加入了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這是一個轉捩點,影響之後整個事業做財富管理。那時阿里巴巴設立一個全國最大的線上基金投資平台,就算是不太認識投資的大學生,亦可利用平台資源學習;2017年在國內購買基金已毋須認購費,因為市場有太多競爭。我覺得當時香港未有在這方面發展。」
從2019至2021年,Steffanie負責螞蟻金服與美國投資公司Vanguard在內地設立合資公司,在中國證劵監督管理委員會試點計劃之下,推出中國首個獨立基金諮詢服務。
結婚減肥悟出道理
疫情期間,她決定由上海回港陪伴家人。「有人介紹我給惠理基金創始人謝清海先生,他希望我加入,負責金融科技發展,把公司業務拓展入內地市場。我發現自己有創業家精神,與爸爸很似,他是測量師,三十多歲出來創業。我在惠理有大團隊,但覺得滿足感不在那裏。2022年中正式加盟如今的公司,因創始人向我分享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特點是不收取銷售佣金,只會按用戶於平台內資產總值規模收取投顧費,避免銷售基金時非以客戶最佳利益行事。我很認同,而且覺得仍年輕仍可闖一闖,於是加盟,開拓香港業務。」
袁淇欣指獨立理財顧問概念在亞洲較新,她接受此概念皆因結婚時要減肥。「人生第一次請私人教練,結婚想盡善盡美;我說明目標,想有線條,教練按我要求設立6個月訓練計劃,效果很驚喜,其實我多年來上過不少健身、普拉提、瑜伽、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的課堂,身形在一段時間後會反彈,近兩三年繼續用私人教練,就能保持體態,以前試過舉重不慎腰部受傷,最後花費數萬元治療。這個體驗與理財顧問相似,未試過不知自己的真正需要。」
袁淇欣(Steffanie)小檔案
職銜:Endowus智安投董事總經理兼香港業務主管、香港金融科技協會財富科技及投資科技委員會聯席主席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及會計、國際政治理學士
興趣:登山
撰文:楊裕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