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美滙指數收於兩年高位108.487,全年升值近8%,為2015年以來最佳年度表現。
回顧2015年至2023年,除了2016年之外,美滙指數在每年的12月錄得不同程度跌幅;然而,2024年底美元偏弱的季節性因素並不明顯,反而市場如2016年特朗普當選之後一樣,繼續推升美元。不過,有別於2016年底(當時市場對特朗普當選感到意外),2024年底美元走強更主要的原因,是央行貨幣政策分歧。
至於貨幣政策分歧擴大,主要是因為去年12月聯儲局成為唯一不及預期鴿派的環球央行──原本相對中性的澳洲儲備銀行和英倫銀行,突然出現鴿派的傾向;萬眾期待釋放鷹派訊號的日本央行,則意外地按兵不動,並傳達耐心等待加息時機的訊號。
美國12月份JOLTS職位空缺、最新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12月份ISM服務業指數和價格支付指數等數據,都強化了市場對聯儲局放慢減息步伐的預測。聯儲局12月會議紀錄也暗示暫停減息,指出「幾乎所有」決策者認為特朗普政策可能推升通脹,會議紀錄顯示,在通脹風險上升下,官員採取新的寬鬆立場,計劃未來幾個月放慢減息步伐。
貨幣政策分歧擴大,令市場看好美元的情緒相當高漲。彭博數據顯示投資者對美元升值的押注已增加至4月份以來最大規模。多數銀行也預測美元今年將走強(至少在上半年)。換言之,美滙指數自去年9月低位上升9.4%左右至兩年高位,可能已經反映了主要的利好因素。由於美元長倉較為擁擠,上周一個關於特朗普團隊可能採取較為溫和關稅政策的誤報,令美滙指數一度急跌超過2%。
然而,在特朗普執意推行激進的關稅計劃(基於上周一系列言論)下,市場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避險情緒),以及對特朗普政策可能強化美國例外論(令其他主要經濟體受衝擊)的預期,支持美滙指數快速反彈至109上方。
歐羅加元人民幣看淡
由此可見,聯儲局相對不那麼鴿派的立場、美國相對強勁的經濟,以及特朗普政策的潛在影響(除非政策不及預期激進),這些因素疊加仍可能利好美元,尤其是今年第一季。
不過,比起其他主要貨幣,歐羅、加元和人民幣保持疲弱的可能性更大,因歐洲央行、加拿大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相當鴿派,且3個地區的經濟受關稅威脅的衝擊相對較大。
作者為星展香港環球市場策略師。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