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既是超級選舉年,也是國內政治洗牌年,由美英到德法,要麼執政黨下台了,要麼執政者相位不保──展望2025年又是什麼年?隨着各國國內政局丕變,從宏觀歷史角度看,很可能會是國際外交洗牌年,包括命運共同體的敵退我進。
特朗普脅迫 時代不就範
美國總統特朗普來年就任,無疑是促成國際變局的一大推手。他先揚言加徵中國關稅,及後連盟友歐洲、毗鄰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也不放過,繼而指稱加拿大人期望成為美國的「加拿大州」,最近還提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和「收購」丹麥的格陵蘭,即美國長臂管理不僅涉及經貿,更已涉足到國家主權層面……雖然「出口術」背後不排除另有目的、旨在討價還價,包括透過恫嚇來開天殺價,最終只求利己務實地促成交易,惟無論如何,這種「地圖炮」的外交手法難免犯眾憎。畢竟各國領袖也非愚蠢,即使侵侵願意落地還錢,各國難道又會因此感恩流涕?
現階段看,有些國家確然初步就範,但更多是傾向捍衞本國利益和尊嚴。譬如加拿大,雖擬斥資13億加元(約70億港元)來加強打擊跨境犯罪,以回應特朗普的加關稅威脅,不過國內要求強硬應對的聲音同樣不小,尤其總理杜魯多的政治生涯進入倒數階段,其接棒人很可能是剛剛選擇辭職的財長方慧蘭,有趣的是前述妥協措施正在她辭任數天後宣布。
至於巴拿馬,總統穆利諾更多番強調主權在我,這在悼念促成運河移交的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時鄭重說一遍,到了運河移交25周年的紀念日再鄭重說一遍。
至於歐盟,特朗普則以「不增購油氣,則會加關稅」來作脅迫。在談論歐洲的回應之前,必先深入了解美俄間的能源貿易戰詳細背景。歐洲過往仰賴俄羅斯油氣供應,但自烏戰開打後、美國施壓抗俄,加上北溪管道被不明原因爆毀,其能源政策作出歷史性大轉身,捨近求遠,轉而入口大西洋彼岸的液態天然氣,包括在沿岸大量興建接收碼頭等。換言之,本來歐洲的咽喉被俄羅斯握住,兩者緊密的供求依賴形成命運共同體;現在歐洲咽喉轉由美國握住,一來令歐洲跟俄國脫鈎,更容易義無反顧地交惡;二來特朗普也沒錯過這個談判籌碼,甚至高舉「Drill, baby, drill」的鼓勵鑽油策略,且在減排綠化上進一步倒行逆施,配合「暖化懷疑論」提倡油車、反對電動車,出發點正是「有油元,賺到盡」,不輕易放過歐洲這個冤大頭,去買賬前年剛晉身全球最大產油國的美國。
本來,歐洲對於完全切割俄國能源依賴有點口是心非,對美國長臂管理式的對俄制裁亦見陽奉陰違。在俄羅斯烏拉爾油價近年長時間維持在60多美元至70多美元之間的前提下,G7將限購俄油價格上限訂於60美元的所謂制裁,實質上是形同虛設,完全沒有產生預期中的打擊俄國賣油收入之效──俄國官方便指今年平均俄油售價約為70美元,去年則為64.5美元。畢竟,資料顯示歐洲仍作為俄國天然氣管道的最大輸出地,同時亦為俄國液態天然氣的最大買家,且還涉嫌利用第三方轉口的辦法來避過制裁監察。歐洲委員會去年10月便直言,「影子艦隊」協助俄羅斯出口多達九成石油,方法之一是在歐洲水域內進行「船對船」之間的石油轉移。
此外,烏克蘭不再容許俄氣取道東向的新聞傳出,也令不少人驚覺原來東歐多國依舊是俄氣買家。
美國主導推出的制裁策略既不管用,無法因此限制俄羅斯對外供應,特朗普於是轉從需求入手,直接逼迫歐洲購買美國油氣來取代俄國油氣。歐盟的初步回應有點曖昧,一方面聲言準備好跟特朗普討論加強雙方關係,另方面指會致力逐步停止從俄進口能源,並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多元化」之謂可圈可點,歐盟資料顯示,2023年第四季美國雖為石油最大來源地,但佔比僅約17%,其餘來源地還包括挪威(13%)、哈薩克(9%)、利比亞(7%)、伊拉克(7%)、尼日利亞(7%)等;至於液態天然氣方面,縱使美國佔比也是最多,但歐盟亦有繼續利用天然氣管道,最大來源是挪威(53%),之後是阿爾及利亞(16%)、俄羅斯(12%)、阿塞拜疆(7%)等。畢竟,即使不買俄氣俄油,並不代表只能夠買美氣美油。
美國頁岩氣 難長賺長有
更不容忽視的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推手之一,歐盟的能源入口已見明顯減少,2023年入口天然氣總量大減16%,總額因價格下跌而暴瀉52%,至於入口能源產品亦挫9%。取而代之,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則在上升,其中作為電力用途的比率於2023年已超過45%,作為發熱和製冷的比率也增至26%;用於交通的比率相對仍低,只涉10%,但已訂出2030年要翻兩倍達致29%的目標。
特朗普的「不增購油氣,則會加關稅」及「Drill, baby, drill」策略,短期內或會對歐洲收效;但是長遠來說,又或中期而言,當包括歐洲在內的全世界都不再那麼渴求化石燃料,美國的頁岩氣紅利誠難長賺長有。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將於2030年見頂,液態天然氣料於2035年見頂,故料油價於2050年的供求平衡點將走低至58美元水平。
反之,由太陽能、核能等技術,到電動車、氫能車等綠色產品,才是未來所向;特朗普之擁抱舊時代、舊產物,包括只知透過脅迫使人就範,是否一條好策略、好出路?退一步而言,即使「誰大誰惡誰正確」一如「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或屬無奈事實,但今非昔比,殖民時代可用船堅炮利轟開市場,但套諸現代又是否那麼管用?有謂失道寡助,霸凌手段亦未必有利於建構命運共同體的良性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