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香港重光到1997年回歸祖國懷抱的五十多年裏,香港經濟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當中有戰後的百廢待興,到後來的經濟轉型、工業化帶來的快速經濟增長、服務業的興起、區域和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種種本地社會狀況的轉變。面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挑戰,香港的公共財政也起了變化。了解其不同時代的演變,對於評估當前香港財政健康狀況,以及識別未來香港公共財政上的挑戰和機遇,會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戰後公共財政穩健謹慎
二戰後有關香港公共財政的資料,最早可追溯到1946/47財政年度。1945年後香港的財政狀況一直穩定,而戰後的快速經濟增長,也對香港的公共財政產生了積極影響。期間政府收入顯著增加,主要原因是大量內地人口流入,帶來充裕、廉價的勞動力,而來自內地的企業家、資本和技術,引導香港製造業特別是輕工業的興起。在1946/47財政年度,政府的總收入約8214萬元,而在20年後的1966/67財政年度,政府的總收入為18.18億元,20年間的增長幅度達22.13倍,年均複合增長率15.89%。同期的政府開支,分別為8262萬元和18.06億元,20年間的增長幅度為21.8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15.82%,收入和開支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差不多一樣。【圖1】顯示了香港政府從1946/47到1966/67財政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情況。
經濟大轉型 盈餘屬常態
從【圖1】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模式,即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的增長兩者是同步。在1946/47至1966/67年度這20年間,除了3個財政年度(即1946/47、1959/60、1965/66)出現赤字之外,政府收入基本上是大於支出,這些數據顯示了當時香港政府的公共財政理念,就是要防止出現赤字。這種謹慎的公共財政做法,在後來仍然奉行,雖然並不是鐵板一塊,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為社會認同,作為香港公共財政的一貫指導理念和基本原則。
1970年代至1990年代這30年間,見證了香港的重大經濟轉型,由工業化轉到服務業,第一級生產佔香港經濟份額的重要性下降。1970年代的工業化蓬勃,1980年代的服務業興起,以及1990年代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的崛起,每次香港經濟轉型都帶來新的高增值行業和崗位,從而促成了政府收入的快速增加。
【圖2】顯示了1968/69至1997/98年度30年間的政府收入和支出。從【圖2】可以看出,香港的公共財政(包括收入和支出)在1968/69至1997/98年度這30年內有強勁的增長。一個顯著的觀察是,在這個時期內謹慎理財理念仍然有效,收入總體上是大於支出。這清楚地表明,政府支出需要有政府收入的支援。儘管在某些財政年度出現了財政赤字,但普遍上財政盈餘是常態。
綜合來看,在戰後到回歸(1946/47至1997/98財政年度)整整五十多年間,財政赤字僅出現在7個財政年度,即1946/47、1959/60、1965/66、1974/75、1982/83、1983/84、1995/96年度,相應財政赤字分別為348萬元、4532萬元、1.38億元、3.82億元、7.93億元、25.33億元和31.13億元,對應的赤字佔各財政年度政府收入分別為4.24%、6.82%、8.42%、6.47%、2.46%、7.72%和1.73%,平均百分比是5.41%。與政府總收入相比,赤字的規模並不算太大。鑑於財政赤字的不多見、規模小,以及累積的財政儲備規模,財政赤字在1997年前並不是一個嚴重的顧慮。
回歸後外部衝擊挑戰大
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公共財政須遵守《基本法》。《基本法》第107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基本法》明確規定了香港公共財政的要求。外圍環境方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和2019年新冠疫情等負面外部因素,給香港公共財政帶來了新挑戰。【圖3】顯示了1998/99至2023/24年度期間的政府收入和支出。
從【圖3】可以看出,儘管香港公共財政依然防止財政赤字,但從數據上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財政赤字發生得更加頻繁。《基本法》要求香港財政避免赤字,但這並不意味着出現財政赤字就是違反《基本法》。如上文所述,負面的外部因素導致回歸後有9個財政年度出現了財政赤字,1998/99、2000/01、2001/02、2002/03、2003/04、2019/20、2020/21、2022/23和2023/24年度的赤字分別為232.4億元、78.33億元、633.31億元、616.88億元、401.28億元、105.75億元、2325.41億元、1223.38億元和1000.25億元,對應的赤字佔各財政年度政府收入分別為10.75%、3.48%、36.07%、34.76%、19.35%、1.77%、39.85%、17.77%和16.13%,平均百分比是20%;而一般預計2024/25年度亦會有財政赤字。
與1997年前相比,不僅財政赤字發生得更頻繁,而且規模也大得多。在1997年前的50年裏,赤字金額平均佔相應財政年度政府收入的5.41%。1997年後出現財政赤字時,赤字金額平均佔相應財政年度政府收入的20%,是1997年前的3倍多。要注意的是,1997年以前香港基本上沒有發債,發債所得入賬不會對財政收入造成較顯著的影響;近年政府發債規模較大,發債所得入賬後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也會較高,在比較財政赤字佔政府收入百分比時要留意。這並不是說香港在1997年後沒有謹慎管理公共財政,而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和區域動盪,加上新冠疫情肆虐,使香港無法避免受到外部的負面衝擊。
1990年代以後通訊技術、交易演算法的進步,以及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融合,外部衝擊加劇,財政赤字也自然會更頻繁發生,且在本文原始數據收集上,從1981/82財政年度打後,政府收支是指一般收入賬目及各基金;1971/72至1980/81財政年度政府收支是指一般收入賬目,各財政年度計算略有差異,這點也要留意。
總的來說,在1946/47至1997/98年度期間,香港保持穩健的財政狀況,財政狀況持續有盈餘。由於政府積累了大量財政儲備,因此沒有舉債需要,公共債務水平非常低。回歸祖國後,全球經濟動盪的影響使香港公共財政更加具有挑戰性,全球與本地經濟及社會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機械式直接比較不同時間段的數據時要小心,不然有可能會得到偏差的結論。
本欄逢周四刊登
香港公共財政系列(一)
本文初稿曾於2023年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國際會議上宣讀,原稿為英文,本文經過修訂、重寫和更新數據。
職業訓練局高峰進修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