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國經濟運行面臨一些新情況,既是源於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帶來挑戰,又是因為中國經濟內部新舊動能轉換造成的壓力。他表示,2025年將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政策,聚精會神抓好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日前發表的新年講話中亦提到,特區政府將聚焦改革求變與加強內外聯通,主動對接國家發展,並特別提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將於2025年營運,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過去的一年,是香港恢復全面對外通關後的第二年,但香港經濟復甦的情況仍有待提升。私人消費與旅遊服務輸出雖然繼續支撐本地經濟復甦,但增長動力仍有不足,港人消費力外流和旅客消費模式轉變,繼續令本地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帶來壓力。踏入2025年,香港經濟面對來自內、外部的各項挑戰,比起過去兩年更加錯綜複雜;因此,出現外界看淡香港經濟前景的論調。筆者認為,雖然今年香港經濟面對的內外形勢的確充滿各種變數和潛在風險,但當中也並非一面倒的負面因素,而且也不是香港的單一現象,當中存在一些被低估的積極跡象,需要視乎特區政府和商界如何一起應對和把握機遇。
最困難時期或已過去
當前,外界最為關注的外部挑戰,莫過於特朗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其內閣成員又大多持對華強硬立場,對華加徵關稅更被認為不可避免,從而為本港出口前景增添不明朗因素。但需看到,特朗普在首次任期曾多次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內地出口企業對此已有應對策略,比如過去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分散供應鏈。近年來,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趨勢明顯加快,業界甚至有「不出海、就出局」的說法。因此,特朗普的舊調重彈雖然不可不防,加上特朗普已講明加稅措施會遍及其周邊地區,甚至其盟友;但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關稅威脅可能已經不足為大懼。
同時中國經濟作為香港經濟的最大後盾,隨着中央多個部委在去年第四季以來宏觀調控政策的轉向,最困難的一段時期或已過去。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確認,2025年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調控政策基調,近期一些國際機構隨即調高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隨着中國經濟的逐步企穩,對香港經濟的正面外溢效應將會更加顯著。比如,內地居民對就業前景和收入增長的預期改善,他們對來港旅遊和消費支出都有望提升,為香港旅遊業市道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恒指反彈樓市築底
從香港經濟的內部形勢來看,儘管消費和投資的氣氛短期依然審慎,但一些潛在積極因素亦在不斷累積。作為成熟經濟體,香港短期內的經濟增長,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私人消費環節的表現。過去一年,港股終於迎來反彈,恒生指數擺脫了連續4年的下跌走勢,2024年累計上漲接近兩成,每日成交金額也有雙位數的增幅;加上香港樓市在經歷了從最高位顯著調整近三成後,在去年第四季也迎來了喘定跡象,私人住宅租金更接近2019年的高位,出現了「築底」跡象;股市和樓市對香港居民消費的負面財富效應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有業界人士反映,去年恒生指數大幅上揚的一段時期內,極大地提振了本地消費氣氛,就連一些高端餐飲等場所的生意也曾錄得一些改善。
此外,從中長期的產業結構轉型角度看,香港經濟目前正處於艱難但關鍵的轉型期,內部新興產業正在培育階段,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仍有待激發。香港特區政府近來的搶人才、搶企業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去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內地的駐港公司增加至9960間,本地初創企業增至4694間,兩項數字均創新高。同時,政府公布的幾批引進重點企業名單中,涵蓋了眾多新興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若有專門部門或團隊更好地落實這些企業的本地投資意向,將對香港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不可忽視的貢獻。
當前正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諮詢期。雖然財政司司長已預告本港今年將再度面臨約千億元的財政赤字,但筆者仍殷切期望政府能審時度勢,運用適當的資金實施逆周期調節措施,以支援中小企業順利應對轉型期的挑戰。另一方面,在財政收支面臨更大壓力的背景下,當局宜擺脫過往習慣於通過成立各種基金或資助計劃來回應業界訴求的做法,不僅各項計劃之間有疊床架屋之嫌,亦未能切中業界亟需扶持的要害,更未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引導業界長遠發展。因此,筆者建議政府應當改為從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的角度尋求突破,通過全面改善本地營商環境,助力企業提升競爭力。為此,提出以下3點建議:
首先,着力盤活股市和樓市,這不僅是推動香港經濟復甦的關鍵一環,更是應對外部風險的重要底氣所在。當前,香港亟需持續推動股市和樓市企穩回升,從而解決居民消費意願不足、企業投資信心低迷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本港樓市從高峰期回落接近三成,而過往本港不少樓市買家的首期比例正好是三成;若樓市進一步下滑的話,陷入負資產的人數將急速上升,亦對更多近年上車的樓市買家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和財政負擔。而且,當前正值特區政府加速推進北部都會區開放的關鍵節點,一個充滿活力的股市和穩健發展的樓市,對推動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為企業在資本市場籌資提供有力支援,更能提振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和投資土地開發的信心。
改變思維加速改革
因此,政府應藉《財政預算案》公布的契機,推出更多穩定樓市的措施,包括積極考慮進一步下調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投資本地住宅物業的金額限制。同時,香港與內地金融監管部門,應持續加快推動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創新,推動香港金融市場不斷擴大深度和廣度。要達到這一目標,香港應爭取中央推動更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融資,把內地居民龐大的儲蓄資金,分流部分到香港資本市場進行保值、增值。例如,應進一步研究降低內地投資者參與南向「港股通」的准入條件,讓更多內地資金能夠投資港股。
此外,應積極向中央爭取,盡快將「一周多行」政策擴大至大灣區其他城市,如廣州、珠海、佛山、惠州等(按其近年的人均月薪來排序),並配合近期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轉型。
中央早前已恢復深圳居民赴港的「一簽多行」簽證安排,效果立竿見影,來港旅遊人數明顯回升,本地市道氣氛有所改善。《旅遊藍圖2.0》提出多個旅遊業轉型的策略方向,值得政府有關部門與業界進一步細化並推動落實。例如,抓緊今年香港與大灣區城市共同舉辦「全運會」的契機,進一步拓展「體育+旅遊」的新業態模式;以及充分利用啟德體育園,在本港舉辦更多大型的演唱會、盛事活動等,發展壯大包括「演唱會經濟」在內的新服務業形態。
拓展旅遊業新模式
同時,香港一些有實力的機構也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內地學生境外研學旅遊的龐大市場機遇。筆者曾在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向當局建議,海洋公園應充分利用作為廣東相關機構認證的首家內地境外研學基地的身份,吸引更多廣東省內的中小學生來港進行海洋生態研學體驗,為園區發展開拓更多元、更穩定的業務收入。
再者,應以北部都會區的片區開發為切入點,將本港科技創新的美好藍圖,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施工圖。特區政府日前已正式對外公布了3個潛在片區的開發資料,包括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計劃從2025年下半年起陸續進行試點招標。筆者期望政府能夠以此為契機,將北都城市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兩者深度融合起來,並與市場人士保持緊密的交流與溝通,充分了解並掌握有興趣參與企業的關注點和提出有建設性建議,在維護公眾利益與滿足私人開發企業合理訴求之間找到更佳平衡點。例如,可考慮在招標條件上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同時提供有吸引力的創新激勵措施和足夠的保障機制,以免對未來投標和工程開發進度造成不利影響。通過政府與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和深度合作,共同將北都片區開發成香港在新形勢下土地開發和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