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滅赤短期難依賴開源 削政府冗員立竿見影

社評| 社評

2025年1月6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下月二十六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在諮詢期間公布一項「好消息」,最新估算全年財政赤字會低於一千億元。然而,財赤輕微下調並非收入增加所致,只不過計及發債所得而已。如果撇除發債歸類為「收入」,今個財政年度的實際財赤是千多二千億元。

陳茂波聲稱,有信心三數年內能夠滅赤。這樣的樂觀心態,似乎難以感染外界,公眾提出的懷疑論此起彼伏。例如惠譽評級亞太區主權評級董事徐晶,接受本報專訪時就表示,依該行基準假設估計,港府要達到收支平衡,會較原本政府預期的二〇二七至二〇二八財政年度,最少延遲一至兩年,意味着香港可能要再面對財赤最少四至五年;由於賣地收入和印花稅料溫和復甦,赤字在未來數年可望從高位緩慢收窄,所以暫不擔心財政儲備會「乾塘」。

惠譽強調,香港的「AA-」評級暫未見因為公共財政惡化,而對其信用狀況構成即時的負面影響,其中一項因素是本港對外融資狀況強勁,短期內沒有下調評級的壓力。

儘管惠譽暫時不會下調香港的信用評級,但政府財政不斷惡化乃路人皆見之事。徐晶特別提到,香港公共財政之下行風險包括現時的財政收入下降並非周期性影響,而是結構性問題,恐怕進一步拖累政府財政整頓步伐,令財政儲備持續減少。

平心而論,單純的財政赤字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政府利用發債來籌措基建資金亦屬無可厚非之舉,只要政府的赤字支出是為了注入經濟活力,今天的投資有望換來明天的回報,那麼眼前的危機也就可視作未來的契機。然而問題卻在於,特區政府長期支出多過收入,真的是投資未來的部署嗎?

即使主觀動機是投資,客觀事實恐怕是回報不佳。翻查過去十年數據,政府支出的增幅高達七成半,收入的增幅只是百分之四十一。支出增幅最多的範疇包括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十年來政府庫房「轉盈為虧」,收入彌補不了支出,不能完全歸咎於近年賣地成績差強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結構性收支不平衡。

另一方面,政府的薪酬支出愈來愈多。公務員事務局數據顯示,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由二〇二二至二〇二三年度的一千四百九十一億元,增至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度的一千五百六十二億元,佔政府開支的比率由百分之二十一,增至百分之二十六。不要忽略,依靠政府出糧的還有大量其他公職人員。同一期內,資助機構員工薪酬及有關開支由一千五百零五億元,增至一千五百五十四億元,佔政府開支的比率由百分之二十二,增至百分之二十六。換言之,政府開支裏面佔了一半以上是發薪。

解決連續幾年的財赤,政府首先必須面對現實,如果承認財赤問題是結構性,而且一時三刻無法靠擴闊稅基之類的辦法開源,例如徵收酒店房間稅僅屬杯水車薪,那麼就該着手節省支出。陳茂波強調,為了達至收支平衡,財政整合計劃以節流為重點,主要方向之一是控制政府經常性開支增長,並且按先後緩急次序推行工務工程。他說道,很多國家在疫情後面對巨額財赤,都是以節流作為主要手段,控制支出以逐步收窄收支差距。

既然以節流為重點,政府有必要大刀闊斧,冗員非裁不可。參考英國,鑑於上屆保守黨政府留下二千二百億英鎊「財政黑洞」,現屆工黨政府計劃削減逾一萬多個公務員職位,節省「浪費性支出」。英國人口六千八百萬,現有公務員約五十一萬人,尚且嫌多;香港人口七百五十萬,現有十七萬多公務員(編制是二十萬),還未計及其他公職人員,比例上無疑更甚於英國。特區政府若將臃腫的架構精簡下來,每年有望減少百多二百億元開支。

對於公務員減薪,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打擊士氣和影響私營企業之餘,亦會損害香港整體的消費市道。兩害相權取其輕,裁撤冗員和削減公務員職位是比較可取的辦法。至於其他公共財政開支如何檢討,大前提是盡量避免減損基層市民利益。

上一篇「特式交易」反覆 今年市場勢波動

下一篇告別2024 迎接2025的覺醒年代(下)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